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媒体聚焦


危难时刻显身手——记云南省劳动模范马红钧

发布日期:2017-08-04 信息来源:企业文化部 作者:冉路超 摄影: 字号:[ ] 分享

红石岩水电站调压井施工支洞内,阴森幽暗,水雾蒙蒙……

在直径1.8米的混凝土堵头那一边,堰塞湖水沿支洞一泻而下,疯狂地冲击着堵头上的检修门。门缝中渗射出的高压水流嗡嗡声响,预示着湖水随时可能冲垮检修门,瞬间将整条支洞吞没。

在堵头这一边,马红钧带领“爆破小组”的突击队员置生死于度外,借着昏黄的电筒光,踩着淹没膝盖的积水,紧急安装100箱2.4吨炸药……

2个多小时的殊死搏斗后,随着“砰”的一声巨响,湖水脱缰野马般从施工支洞以每秒80立方的流量喷射奔涌。堵头成功爆破,湖水骤然下降,重大威胁被解除,3万多灾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

这是2014年8月10日上午,发生在云南鲁甸6.5级强烈地震抢险救灾中的惊心一幕……

鏖战堰塞湖

2014年8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摇动着乌蒙大地,撕裂了鲁甸县红石岩乡牛栏江右岸高达600米的陡峭山体,截断千年奔腾的江水,形成了红石岩堰塞湖。其库容达2.6亿立方米,为汶川地震时唐家山堰塞湖的4倍,并以每天24米的速度快速上涨,直接威胁着下游沿江的10个乡镇3万余居民的生命安全。

不割掉这个“肿瘤”,次生灾害无可避免。

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利用红石岩电站施工支洞,从堰塞湖底将湖“捅”开。这一千斤重担,历史地落在了在各种灾害抢险中表现优异的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肩上。

马红钧,30多岁,敦敦实实,中等个头。2003年大学毕业来到水电十四局,他摸爬滚打在施工一线已十多个年头。参加突击队后,他日夜奋战在余震频发、坍塌不断的抢险最前沿。

爆破施工支洞堵头,是他在堰塞湖抢险中打响的第一仗。

当时的红石岩水电站,早已交通中断成为“孤岛”。马红钧和突击队员们身背24公斤炸药,沿着盘旋在断崖上的羊肠小道,一步一滑地绕开垮塌巨石,穿越泥石流堆积体,趟过湍急涌水,急速向施工支洞顽强挺进。“从8月5日开始,我们就没吃过一顿热饭,每天一瓶矿泉水,一盒压缩饼干。没有帐篷,就睡在露天球场上。”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一仗,马红钧带领爆破小组圆满完成了堵头爆破,成功分流堰塞湖,取得了抢险关键战役的重大胜利!

此时,一项更加艰巨的抢险任务又交给了水电十四局:用2个月时间,在堰塞湖底部新开掘一条全长280余米、直径7.5米的应急泄洪洞,给堰塞湖来个“釜底抽薪”,尽快将蓄水全部排空。

泄洪洞位于强震区域,地势陡峭,垮塌严重,岩石破碎,加上资料不全,围岩情况不清,安全风险十分突出,但这是一项紧急抢险工程,绝不能有丝毫退缩!马红钧和突击队员们人不卸甲马不卸鞍,毅然投入到施工之中。

这是马红钧和突击队员们在堰塞湖抢险中打响的第二仗。马红钧并非不知道处境的危险,但置自己于危险之中,正是为了拒3万多群众于危险之外!他们仅用3天准备时间,就于8月14日炸响了抢险第二仗的开工之炮。

他们制定安全质量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卡死工序衔接,24小时两班倒,喷砼支护与钻孔布药同时展开,人歇机不停。大家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天打通泄洪洞,堰塞湖就早一天解除风险。

在突击队的百般努力下,开挖从最初每天炸响2排炮提高到4排炮,最高进尺一天竟达12.5米!

9月24日凌晨,当隧洞快速掘进到仅剩13.74米即将贯通之时,掌子面突然多处渗水,不停坍塌。权威专家紧急会商后,确定了“封堵坍塌段、改线掘进”的新方案。

用钢筋混凝土封堵、加固坍塌段,紧迫而又危险,突击队员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马红钧第一个进入仓内浇筑,脚被混凝土灼伤,他用沙布一包,放在电风扇下吹干后又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施工现场。

10月3日15时21分,一场不可预见、不可抗力的灾难骤然袭来!洞内突然满管涌水, 20名正在作业的突击队员紧急撤离。不幸的事情却在刹那间发生了,6名战友被卷入喷涌的急流之中……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悲壮时刻,6位英雄在搏击灾难的生命突击中以身殉职!

堰塞湖蓄水排空了,浸泡在湖底的村庄重现了,人民群众安全了,从此堰塞湖进入“后期整治”阶段。

11月下旬,马红钧和突击队员们“斗罢艰险又出发”,再次向堰塞湖发起冲击,打响了抢险的第三仗——新建永久溢洪洞。

 “虽说这是一个伤心之地,可堰塞湖整治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还要坚守在这里,替6位战友加倍干活,”马红钧说。

马红钧始终坚守在堰塞湖畔,与大家一道吃住在集装箱内,起早贪黑地奋战在隧洞深处,彰显了大灾大难面前电建人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与灾区人民守望相助的实力和担当……

如今,在强震中形成的红石岩堰塞湖“除害兴利”整治工程正稳步推进,一座“变废为宝”的水利枢纽正在形成,首台机组有望于今年底投产发电。

过硬的突击队员

马红钧历经艰辛转战在工程施工的平凡岗位上,至今已十四年。他先后参加了重庆彭水、云南龙马、四川长河坝、贵州角木塘水电站和昆明晋红高速公路等八个项目的工程建设,从技术员、部室主任,一步步成长为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扎根施工一线艰险环境中的磨炼,使他不仅成为一名出色的抢险突出队员,更是施工攻坚的过硬“突击队员”。

装机容量18万千瓦、惠及当地数万藏族同胞的洞松电站,地处四川甘孜州乡城县,平均海拔3000多米,地质条件恶劣,施工难度高。由于各种原因,电站建设几起几落,水电十四项目部是“三进山城”。第三次进场后,全长17.8公里引水隧洞中的“千枚岩”,成为施工“拦路虎”。

“千枚岩”是具有千枚状构造的低级变质岩石,极易变形坍塌,遇水多为泥糊状。因停工时间长,原先完成开挖支护但尚未衬砌的洞段,大面积、大范围变形。工字钢被强大的地应力或拦腰折断,或扭成“麻花”,或挤成“瓜子”;部分洞段受到两侧围岩挤压,底板隆起。隧道累计有1.4公里的洞段需要剥离表层混凝土,割除钢支撑,重新喷混、灌浆、支护衬砌。员工们戏称,此隧洞就跟电站名称一样——“洞松”。

为了这“最难啃的骨头工程”,马红钧被紧急抽调到这里参加抢工。锚杆、支撑、管棚、灌浆、固结……他带领队伍,忍受耳鸣胸闷、头痛失眠等高原缺氧症状的折磨,克服设备降效、物资匮乏、供电不足、洞长断面小、通风散烟难、地下水丰富等障碍,以“安全第一”为先导,严格编制方案及预案,探测、监测、预测“三管齐下”,步步推进工程,15个月硬是啃下了“硬骨头”。

“共产党员,就要往前冲。”提起往事,马红钧笑着说。

坍塌、坍塌、坍塌,这是角木塘电站厂房边坡治理前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厂房边坡开挖揭露的岩体呈强风化星形布置,加之地势较陡,先后发生较大塌方10余次,成为施工的关键线路。马红钧在多次勘踏现场后,最终确定分两个步骤解决边坡开挖难题。一是强支护施工;根据边坡不同部位以混凝土衬砌、重力式挡墙、锚桩、锚索、锚杆及主动防护网等工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施工。二是采取明挖逆作施工法;对边坡分段分层施工,开挖一段,衬砌紧跟一段。

“明挖逆作法施工会降低工作效率,对生产进度造成较大影响。”有人对施工措施提出了质疑。

马红钧坚定地说:“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进度,我们不要。明挖逆作法能确保边坡稳定和施工安全,要坚决实施。”

龙马电站隧洞开挖、长河坝尾水支护……在一个又一个困难面前,马红钧毫不犹豫勇挑重担,凭借过硬的施工技术和高效的执行能力,出色地完成各项施工任务。他先后荣获水电十四局“先进生产者”、“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特殊贡献奖”等荣誉,大家都赞誉他是一名“过硬的突击队员”。

马红钧还是一名高级爆破工,早在2005年他就参与设计、现场实施,成功进行了云南龙马水电站的洞室爆破施工。此次爆破总装药量149吨,是云南省当时装药量最大的爆破作业项目,堪称“云南第一爆”。 2013年11月,马红钧作为水电十四局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爆破技能演练大赛。他以深厚的爆破施工知识和娴熟的现场操作,在笔试、模拟实战中脱颖而出,以优秀的成绩名列前茅……

2017年4月25日,马红钧荣获“云南省第22届劳动模范”称号,受到表彰。

  

施工现场的马红钧 冉路超/摄

参加鲁甸抗震抢险的马红钧(右三)冉路超/摄


施工现场的马红钧 冉路超/摄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