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平凡之路——毕节公路项目部侧写

发布日期:2018-08-20 作者:赵艳林 摄影: 字号:[ ] 分享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这是他们在织金青山上穿梭的时候最喜欢听的一首歌,叫《平凡之路》。

“麻雀战”——征地拆迁

征地拆迁是毕节公路项目建设土建主体施工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进度。2017年12月启动征地拆迁工作以来,织金工区以项目部的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在政府、业主办、村组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5名征迁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现已丈量耕地187.8亩、水田72.2亩、林地186亩,已达成协议75%,迁改房屋28户、墓110塚,达成协议60%。

G321织金青山至城关公路改扩建工程段途经2个镇,11个村组,征地拆迁工作困难重重:一、征地拆迁面临线路长、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二、有的村民不理解征迁补偿标准,出现漫天要价的现象;三、少数民族聚居地,安土重迁思想严重;四、该地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车辆无法到达,只能步行;五、三电改迁涉及村组多,征地拆迁接口单位多,审批手续杂,持续时间长,对外协调工作量大。5个员工加上3个外聘人员,8人组成了一只小分队,在织金青山上开始了他们的“麻雀战”。

但尽管这样,他们这群90后的“小鲜肉”,一个个身影出现在织金青山至城关的高山密林间,用双脚无数次穿梭在山间、田间的小道上。行走在丛林中,没有上班、下班时间一说,有的只是工作的需要。11月开始,织金进入冬雨季节,伴随他们的时常是绵绵的细雨,零下的温度以及那散不去浓浓的大雾。由于地形地势条件限制,有时候翻过一个山头,丈量一块地,一片林地,就得需要1个小时,他们手机上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超过了40000步。

露在外面的皮肤已经晒得黝黑,笑起来有两个颗白白的小虎牙,是16年参加工作的小朱。问起他们的“麻雀战”,一脸羞涩的撇过头,看着营地门口的石山,说起“......红线征地过程中,由于地方太偏僻,没地方吃饭,就在老乡家里面“搭个伙”,或将午饭送到现场的“一锅炖”。经常是天一亮就出发,直到天黑才会回到项目营地。走的路多了,脚起泡了,鞋子磨破了,对我们来说这已是常事。”这群刚毕业不久的小伙子们,对G321项目征地拆迁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水电十四局人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项目部、当地政府、村组、农户的认可。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征地拆迁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工作细致、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谐解决征地拆迁相关难题。在织金县政府、业主办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工区的征地拆迁人员积极与朱藏镇、双堰镇政府、村组沟通,入户做工作,耐心讲解扩建公路的重要性,工期的紧迫性,宣讲国家政策及补偿标准,取得了大多数被拆迁户认可。对一些困难户、钉子户,征地拆迁人员不分上下班时间给被拆迁户做工作。K8+980新建段钉子户张永福、张永刚兄弟俩入户谈话10余次,最终同意丈量土地。

征地拆迁员们不畏严寒,不畏酷暑,风雨无阻,为了一份使命,为了一份责任,更为了一份执着。在辖区政府、业主办等单位共同努力下,各征迁人员视责任重于泰山,千方百计寻求突破,一家一家去谈,一次一次去磨,既要坚守底线,又要温情待人,很难。经过反复曲折,基本如期完成开始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征地拆迁,为施工开展及时移交了工作面,并创造了“和谐拆迁”的奇迹。

甘当“小学生”

刚踏入建养一体化施工这个陌生领域的织金工区生产副经理唐建华,面对新模式、新规范、新思维,面对着太多的“第一次”,需要转轨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更是思想观念的大碰撞、大转变。他甘当“小学生”从头做起,把传统的水电施工技术优势融合到这建养一体化的新模式施工中,需要很快适应转型的发展需要。

作为生产副经理,唐建华天天在工地上东转西看地找问题,研讨前瞻性的技术方案,就这样一件件实实在在地解决着织金工区的施工难题。

G321织金青山至城关公路改扩建工程是连接织金县城的地方交通要道,而且来往的车流量非常大,施工不能长时间断路施工,保通工作极为重要。他在勘察现场后发现其中以K0+600~K0+700路段施工保通问题最为突出,此段落两侧均为挖方,爆破开挖土石方断路难以避免,路段出口即进入弯道,弯道为360°,路况复杂,爆破警戒及爆破完成后的清运工作都较难开展。可施工过程中保通工作如果没有做好,将会与当地老百姓引起纠纷。身为党员同志的他,率先带头在织金工区几个重要路段进行车流量统计。从进点至今,共完成车流量统计30余次。经过统计的数据上认真分析研究,找出车辆量较大时间段,他又带着方案反复勘察现场实地,并督促技术主管余江制订并优化疏解方案5余次。

“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特殊的自然环境,而且在这里我们没有施工经验,只能用这些老办法一点一点去摸透这些外部条件。咱们在开工前将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能减少主体施工时候的阻碍因素。”这是唐建华每天的碰头会上常说的一番话。

在K6+100~K6+800、K7+200~K8+000红线范围内有大面积水田,常年积水,土体处于饱和状态,无论填方或挖方,该段落施工前均需要进行基底换填处理,而且水田地段多位于山坡、沟谷中,有一定坡度。不仅如此,水田底部均为淤泥,稳定性差,换填时开挖及防护方法不当都可能导致水田整体垮塌滑移,造成大量损失,此段是本工区施工的重难点之一。

在发现问题后的第一时间,唐建华到附近村寨中询问当地老百姓,关于水田部分是否可能会出现枯水现象的时段。“这个水田的基地填埋就像‘糯米饭’一样,根本无法夯实,还会粘在机器设备上,甚至可能会经常出现机器打滑现场,这些都很麻烦。”他站在水田边上跟老乡聊起来。“这里基本上都没有枯水的时候,你们来到这边应该也发现了,这里经常下雨,水资源很丰富,运气好的话冬季1月份左右可能会出现枯水现象,这个我也没有把握......”老乡站在水田中,接过烟,笑着回答道。

面对这样暂不确定的因素,只能做两手准备,唐建华晚上回去就召开了碰头会,安排着手准备关于水田施工的方案,小朱跟其余人员到现场勘察,走访附近村寨,询问老乡,摸实具体的情况,要求工程部的人员全力配合技术部余江。就这样用“老办法”把织金工区前期的准备工作一件一件的落到实处。

这条“平凡之路”任重而道远,这群十四局新时代的奋斗者,在这里敢于做梦、勇于试错,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