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艺苑

传承

发布日期:2023-09-18 信息来源:市政公路事业部 作者:高明 字号:[ ]

“把碗里的饭扒干净,桌子不吃饭,不要浪费粮食!”看着小侄女的碗里和桌前全是白花花的米饭,我和母亲异口同声地说出对她了这句话,小侄女撇了撇嘴,极不情愿地端起已经放下的碗。看着她的很不耐烦的表情,我的思绪突然被拉回了十多年前,当时的我在母亲和外婆苦口婆心的劝说声中,做出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表情和动作。

外婆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家中姊妹较多,出生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盛行的年代,外婆并没有上过几天学,因而对人们口中的“传统美德”“家风文化”和“勤俭节约”等并不知晓。但几十年来走过的艰苦的岁月,却让外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母亲和舅舅,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

在我的记忆里,外婆家中的一切物件都是旧的,就连她和外公的衣服也没有几套。有时母亲带我回去探望他们,偷偷扯了几尺布做了几件新衣,常被她训斥:“家里还有衣服,穿不了多少,你们的负担也重,花这些冤枉钱干什么?”儿时不懂事,听到周围邻居跟外婆开玩笑说:“你家这些东西,再过几年都要成古董了。”我也会说着同样的话,这时免不了母亲的一顿教育,但外婆总是将我护在身下,这时我才发现,外婆的衣服虽然破旧,但却十分干净整洁。

外婆给我的印象一直都十分慈祥,不管我怎么胡闹,她都一个劲儿的护着,直到一次饭桌上,调皮的我做了比今天侄女做的更加恶劣的事:碗边还附着许多的苞米饭便丢在一旁,面前桌面也撒了一桌,母亲耐心的提醒我将其吃完,但我却并未放在心上,反而将碗给摔翻在桌上,碗里的饭也撒了一地。这次换来的却并不是外婆的护短和偏袒,而是她严厉的批评和云南人独属的“跳脚米线”。教育过后,外婆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又给我讲着他们小时候经历过的艰苦日子。从此,每到吃饭时刻,外婆的那句“庄稼人种点粮食起早贪黑嘞不容易,不要浪费粮食”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再也不敢让碗里剩下一颗米粒。

光阴似骏马加鞭,日月如落花流水。弹指一挥间,十多年岁月已成过往。皱纹无情的爬满了外婆和母亲的脸颊,外婆曾经硬朗的身子也在疾病的折磨下不得不在家中静养。如今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桌上的、饭碗里的已不再有苞米饭,但外婆总会以不习惯为由隔三差五的让舅舅舅妈们给她做一次。我们心里的都清楚,这只是她担心米贵,饭不够特意留着她的孙儿故意说出的善意谎言......

工作后,又一次跟随母亲来到外婆家里,摆放的物件大部分仍是十多年前的老“古董”,但外婆的身子骨却不再硬朗,双手抖动的非常厉害。她颤颤巍巍地将记忆中“百宝箱”里的糕点吃力地翻出递到我们手中。看着掉落在桌上的糕点碎屑,外婆满脸惋惜,吃力地弓着腰,向着碎屑伸出了那双饱经风霜纤细干枯的手。此时,我的内心再也不愿让我再无动于衷的坐在一旁,我终于主动接过了外婆的那份美德传承,一粒不落地捡起了桌上的粮食。

在我看来,良好的家风并不需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印刷在书本上,廉洁自律、勤俭节约也并不是光说不做便能实现。正相反,外婆、母亲、我、侄女间薪火相传才是最真实的体现,才更能让这种文化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总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也见证着每一代人的成长。这种文化应该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之中、印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