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话”廉 | ||||
| ||||
在历史的长河中,廉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高尚道德的光芒,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华夏儿女心中深深烙印的精神图腾。古人对于“廉”的论述,不仅镌刻在典籍文献的字里行间,更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成为代代相传、永不褪色的精神瑰宝。今天,当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望那悠久的历史,古人的智慧与教诲依然熠熠生辉,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引,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廉洁是治国理政的稳固基石 《后汉书·祭遵传》中,“廉约小心,克己奉公”是对廉洁官员的赞誉,也是对国家治理理念的精练概括。在古代,廉洁被视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只有官员清廉,才能减少腐败,确保政策公正执行,维护民众利益。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深知,官员的廉洁自律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行廉政建设,留下了“贞观之治”的佳话。 “廉者,民之表也”——廉洁是官员的立身之本 《礼记·大学》有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在古代,廉洁被视为官员的基本操守,是其赢得民心、树立威信的关键。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指为官者若能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无需多言,自然能赢得百姓的拥戴;反之,若贪腐成风,则无论发布多少政令,也难以得到执行。孟子进一步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对于身居高位者而言,廉洁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担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廉洁是人格的纯粹展现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以莲花之高洁比喻人之廉洁,生动诠释了即便身处复杂多变的环境,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正直。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古人的眼中,廉洁不仅是对外在诱惑的拒绝,更是内心的一种坚定与自持,是对自我价值的最高尊重。 穿越时空的隧道,古人的廉洁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应铭记古人的教诲,将廉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作为一名党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更应继续秉持廉洁自律的原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底线、不越红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同时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引领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敢于揭露和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