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平凡而闪光的“他们”
——临汾市河汾一路快速路工程建设者采访手记

发布日期:2024-06-24 信息来源:西北工程公司 作者:杨小兰 摄影: 字号:[ ] 分享

他们都曾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奔跑,当车轮承载不起梦想,双手便有了改变现实的力量。脚下的繁华,由他们亲手建造。这个时代的英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他们都曾是天空中的一滴水,而今汇流成时代的浪潮。他们是城市的“钢筋和泥土”,是道路的“沥青和水泥”,是桥梁的“横梁和墩柱”。

这是第一次走进临汾市河汾一路(建设支路-滨河东路)快速路工程施工现场时,我脑海中出现的一段话,当即便写进了备忘录。

施工现场,到处是忙碌的农民工的身影,是缓缓旋转的塔吊,是“编织”精美如工艺品般的钢筋,是如巨型白玉花瓶般矗立的墩柱群.......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走访施工现场,但身临其境时的震撼和内心永久的感动,每一次都如出一辙。

时隔半年,我再次走进这片充满勤劳与汗水的土地,聆听那些关于梦想、青春、爱情和奋斗的故事。

杨勇,四川眉山人,我的老乡,这是我第二次采访他。

不算黝黑的脸,一副黑框眼镜,斯文中透着半分憨厚,不像个天天在工地上风吹日晒的人,这是我对杨勇的第一印象。谈话的缘起,完全是被一口亲切的四川话所吸引,可谓是老乡见老乡,倍感亲切。短暂的交谈,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了这个平凡工人那些不平凡的故事,感动、钦佩,一种无以言说的情感催促着我用文字去记录,去让更多人知道和理解他们这个群体。

1987年出生的杨勇,早已在建筑工地摸爬滚打近二十年了,是个技艺娴熟的木工,当然,钢筋施工、混凝土浇筑也不在话下。十几岁就跟着堂哥出来干工程,从最基础的学徒干起,没承想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工地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这是他们真实的写照,杨勇去过很多地方,江苏、武汉、湖南、南京、西安、成都、海南……九绵高速、沪宁高速、南京长江四桥、孝汉应高速、平武高速……杨勇主要是干桥梁工程,几乎每座城市的桥都留有他的足迹。是啊,这一座座桥梁,都浇筑进了他的青春和汗水。

“从自己修建的桥上走过,你的心情一定是自豪的。”

谈到这儿,杨勇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干了这么久的桥梁,肯定是会经过的,但是心境还是一样的,我们就是个干活的,桥修好了,就去下一个工地,在哪儿都是一样,这是我的工作,是应该的。”没有多余的矫情,从他“满不在意”的话语中,我理解一个朴实淳厚的农民工那一份理所当然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现实的无奈。

工地的阳光和风雨将这个年轻的汉子锤炼得更加出色,命运也早已在泥土中酝酿出属于他的“玫瑰”。在第二次的采访中,我有幸见到了杨勇三句话不离的“女神”。

“天下果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红楼梦》中的描写用在此处我觉得也是恰当的。覃美仙,确实是人如其名,典型的南方壮族姑娘,工地上炽热的阳光、无情的风霜并没有在她的身上留下过多的印记,她是在工地上生长起来的铿锵玫瑰。1988年出生的她,到过温州的电子厂,到过鞋厂,在工地上漂泊过,在烟火里一边热烈,一边闪亮,保持最真挚的热爱。因为一次机缘巧合,她在工地上认识了丈夫杨勇,2008年缔结两姓之缘,相识相恋十八年,婚姻十六年,有一半的光阴和青春都是在工地。因为工作的性质,她跟随丈夫辗转了很多工地,从事普工工作,将生活的富足和幸福系在每一项工程的建设上,系在每一块模板和每一根钢筋上。

跟覃美仙的聊天是愉快而亲切的,可能两个母亲的温柔和善良在那一刻完美契合,达到高度的一致。“今年15岁了,爷爷奶奶带着,上初中,很听话、很懂事,从小到大也没让我们操过什么心……”一个母亲谈起自己亲爱的孩子,话语是无法打断的,那些关于孩子一切的记忆在此刻都想倾泻而出,如洪流奔涌,哪怕是面对一个不甚相熟的陌生人。

史铁生曾在他的文字中留下这样一句话:“母亲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无私奉献,只为了我们能够安心地在世间行走。她的爱如同流水,源源不断,始终如一。”我想,在这个年轻美丽的母亲身上,有股强大、坚韧、不容忽视的力量,在每一个工地都会闪光,正是如此,青春长存,她依旧是我采访时的模样。

跟他们夫妻的采访是结束了。在他们居住的民房里,整洁干净、简陋的布置,更像是一场旅行,仿佛明天他们就要奔赴下一个工地,在另一个城市的背景里拼接手中的模板,翻转手中的钢丝.......

沿着营地的路往回走,稍微一转头便看见了正在施工的桥梁。足够高,也足够引起人们的注意。站在桥上正忙于施工的人,或许在浇筑混凝土,或许在做预应力张拉,不禁想起了第一次下工地时采访的那个预应力张拉工——代卫卫,一个瘦弱斯文的书生。

引起我的注意,源于一台奇怪的仪器。代卫卫与小徒弟正闷头捯饬着一台沉重如黑石的仪器,在已经浇筑完成,一片光洁的梁面上格外显眼。

“预应力张拉就是在构件中提前加拉力,使得被施加预应力张拉构件承受压应力,进而使得其产生一定的形变,来应对结构本身所受到的荷载”,面对我对“预应力张拉”一词的疑问,代卫卫给出了堪称专业的回答。

代卫卫的家乡在安徽芜湖,自古便有“江东名邑,吴越名区”美称的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是一座“半城山半城水”的江南城市。是一个追逐自由追逐风的少年,“鲜衣怒马”的梦从2001年出门打工之前便早已种下。

2001年,代卫卫便跟随家中的亲戚出去打工,作为家中的长子,他知道自己肩挑的担子和责任。最先接触建筑行业,便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代卫卫在工地上奋斗了二十几年,一整个青春,早已从最开始的无名学徒成长为如今的“老师傅”。从第一个路港工地,到深武高速一期二期、武汉火车站、墨临高速、南玉高铁、渭蒲高速、京沪高铁、沪宁城际线路、宁波沿海高速、芜湖轻轨……代卫卫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条条穿梭的高速,一架架横亘的桥梁,都有代卫卫张拉过的钢筋,都有一个年轻人背负行囊,征战他乡的印记。

“几乎每年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地,家中的妻儿也在等待,没有想过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停下奔波的脚步吗。”

面对我的疑问,代卫卫只是腼腆而坦然地一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工地上自由,干的都是大国企、大央企的活儿,中铁十一局、中交二局,水电十四局,赶上好企业好政策,收入也还可以,能得到保障。真要回老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肯定还不习惯,工资也供不起家里的开支。”他的回答,真挚而质朴。

我们想要赚钱,过更好的生活。但是想要赚更多的钱的话,得先到更偏远的地方,过更糟糕一点的生活。“背井离乡”在此刻具象化。

“青春的公车,越过荒野和山坡,追逐少年的梦想。做最自由的光,理想的模样。”一面是自由,一面是生活。在工程建设的土壤上,代卫卫找到了他的平衡,也找到了他的如风自由。

2023年的冬至,在一场盛大的雪后,代卫卫和他的徒弟踏上了前往江苏的道路,在那里,另一座桥在等待他。

或许,经过他工作过的桥梁时,听过他故事的人们会想起这个年轻人,还有他许许多多的教过、带过、帮助过的徒弟和朋友,一座桥和一群人的故事。

城市黎明的灯火中,总有光环在升起和陨落。不论是杨勇还是代卫卫,亦或是那对还来不及细聊就踏上征途的桩基施工夫妻……他们,千千万万的他们,被人们称为“农民工”的这样一个群体,永远刻画在城市背景的底色,永远融化在秀美山河的脉络中。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


杨勇和他的妻子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