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为我国在建规模最大、建设难度高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面临岩溶地下水、活动断裂、软岩大变形等一系列世界级施工难题。山东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组织精锐团队扎根工程一线,以创新技术为隧洞安全掘进构筑起坚实防线。 航拍滇中引水工程太安2号洞。(丽江融媒记者 赵凤铭 摄) 滇中引水工程全长约664公里,建成后年均引水量34亿立方米,惠及云南6州(市)36县(区),受益人口超1100万。自2021年11月开始,山东大学积极响应“科技入滇”号召,组建由50多名师生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超前地质预报及突泥涌水灾害防控等核心难题展开攻关。通过“边研究、边应用、边提升”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自主研发的隧道地震波技术、隧道激发极化技术,构建起适应极复杂地质条件的综合超前预报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山东大学科研团队在滇中引水太安2号洞开展数据采集工作。(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坚持预报与预警结合、预报与治理结合,依托智慧滇中数字孪生平台进行成果流转应用,为滇中引水工程重大灾害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多次避免重大突泥涌水灾害,助力香炉山隧洞1号洞、4号支洞,狮子山隧洞4号上游等50多个工作面顺利贯通,为隧洞安全掘进筑牢技术防线。” 山东大学教授、滇中引水工程专项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部项目负责人聂利超说。 隧道激发极化仪。(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据悉,该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发挥高校在 “三个第一”(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优势,与工程建管局等参建方联合攻关,不仅缩短了灾害处置时间,还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实现 “技术落地+人才本土化” 双重目标。 聂利超表示,团队将继续坚守高风险洞段,践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理念,深化与工程的科研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为边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