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鲜有人会目睹花的生长过程,但每一抹嫣红背后,都蕴含着坚韧与恒久的绽放。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以下简称“水电十四局”),以男性为主的机电安装工程领域,了不起的女性,以 “巾帼不让须眉” 的气魄,书写着属于她们的的荣耀篇章。 杨仕莲(中)陪同验收小组对深圳地铁田贝站进行验收检查。 杨仕莲:创新筑梦 “保持好奇心,别怕出错!”在最近的一次数字化电缆施工管理系统培训中,水电十四局机电安装公司的杨仕莲对青年技术员们这样叮嘱道。这位在水电站机电安装行业耕耘30余年的电建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技术创新的生命力。 初入职场时,杨仕莲在云南漫湾田坝水电站大胆提出不同规格电缆同路径敷设方案,使敷设效率从每天每组1000米提升到5000米,大幅缩短工期。2012年,她首创发电机机坑封闭管理制度,设计了60多张检查表,规范施工流程,助力十四局承建的100台水轮机组全部一次启动成功。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杨仕莲又将目光投向了电气二次接线工艺。2021年,她主持制定电气二次接线新工艺标准,将数万根电缆线整理得井井有条,兼顾美观实用,迅速推广并获好评。2015年,她成为公司首位女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克服材料延迟等困难,确保深圳地铁7506标段竣工验收顺利完成,展现了女性在建筑行业的卓越能力。 杨仕莲始终秉持“创新必须结合实际”的理念,推动数字化转型,激励青年技术员投身创新实践。在她的带领下,机电安装团队正朝着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迈进。 陈忠敏进行埋弧自动焊焊接测试检查。 陈忠敏:匠心铸精品 从南美雨林到川藏高原,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还是水电十四局机电安装公司目前唯一的项目女总工程师。 2017年初春,刚从国外项目归来的陈忠敏还没来得及休整,就接到了新的任命——担任两河口水电站机电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这个消息让很多人捏了把汗:两河口水电站是国内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空气稀薄、气候恶劣,连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常常吃不消。但陈忠敏没有丝毫犹豫,她克服高原反应,在两河口水电站一待就是五年。在机组安装过程中,她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高原环境的安装方案。这套方案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2022年,两河口水电站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陈忠敏说:“这是对她五年坚守的最好回报。” 在浙江缙云抽蓄电站,面对复杂的岔管结构,陈忠敏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将复杂的三维模型转化为精确的平面图纸,带领团队提高效率并形成科技成果。她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行业内广受认可。 “光靠软件还不够,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陈忠敏的带领下,团队不仅提高了放样效率,还形成科技成果,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陈忠敏参与研发的多个技术创新项目,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行业获得了广泛认可。 黄蕊进行滇中引水重型钢管片焊接。 黄蕊:“焊花”朵朵开 三月春暖花开,但水电十四局昆明水工厂的女焊工黄蕊在车间仍然身穿厚的衣裤,全副武装,与钢铁和火花“共舞”,这一干就是13年。焊枪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道焊缝都如同艺术品般精致。她常说:“焊接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耐心和细致。” 在昆明南二环、西三环桥梁项目中,黄蕊负责关键部位的焊接任务。面对高精度要求,她反复研究图纸,调整参数,确保焊缝一次通过检测,赢得了同事们的由衷称赞:“不仅技术过硬,还特别用心。” 生活中的黄蕊是温柔的妻子,与同在车间工作的丈夫组建了幸福家庭;而穿上工装后,她化身为坚韧的“钢铁玫瑰”,在高温“烤”验下追求极致。每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多年,她总是笑着说:“因为我热爱这份工作,看到自己完成的焊缝整齐美观,那种成就感无法言说。这份工作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做最真实的自己。” 她们,是无数奋战在机电安装事业中女职工的代表,她们无畏风雨,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迸发出炙热的能量。(李月红、吴姗庆文/图) 来源:水电十四局 报道链接:http://yn.people.com.cn/n2/2025/0311/c210626-41159867.html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