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匠心铸就地下“长龙”创新驱动绿色未来

发布日期:2025-05-06 信息来源:土木工程公司 字号:[ ]

突出贡献班组水电十四局引江补汉工程土建八标隧洞重机作业队

匠心铸就地下“长龙”创新驱动绿色未来


在鄂西北海拔千米的群山腹地,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引江补汉工程土建施工8标隧洞重机作业队(以下简称隧洞重机作业队)正以雷霆之势穿山破岩。这支平均年龄仅27岁的青年铁军,已经连续三个月突破月进尺300米的大关。近日,隧洞重机作业队荣获了南水北调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突出贡献班组”称号。

智能化赋能  铸就绿色施工典范

引江补汉工程19号、20号平洞施工之路,异常困难:一方面要穿越多条断层破碎带,地质条件复杂;另一方面周边生态脆弱,对环保要求极高。隧洞重机作业队将科技创新作为破局关键。

为了突破传统凿岩台车的安全与效率瓶颈,隧洞重机作业队自主研发了凿岩台车智能控制系统。队员陈硕说道:“这就像给凿岩台车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实时监测和优化钻进参数,系统不仅避免了能源浪费,还将单循环能耗降低了30%。

同时,创新实施“错峰作业+能量回收”模式,利用电网低谷期施工,并通过能量回收装置将设备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使设备综合能效提升25%。

精准化立标  攀登行业质量高峰

为实现高精度施工,隧洞重机作业队将激光定位系统与BIM(建筑信息模型)深度融合,让造孔角度偏差得以精准把控在正负0.5度以内,极大地提升了钻孔的准确性,为后续装药爆破环节筑牢坚实基础,确保爆破效果与设计预期契合。

此外,团队自主研发的“三轴动态补偿”技术,针对隧洞施工中因地质条件变化引发的设备振动和位移问题,进行实时监测与有效补偿,严格控制超欠挖量,这既保障了隧洞轮廓精准,也避免材料与二次处理,还实现了降本增效。

协同化创新  构建安全高效新模式

隧洞重机作业队为解决掌子面作业安全问题,开创了“四维协同”作业体系,将智能凿岩台车、自动喷浆机械手、物料运输机器人与人工巡检有机联动起来。在这一体系下,危险区域作业人数被压缩至4人以内。

同时,“数字孪生+实时监测”技术构建的智能预警系统,像一双无形的眼睛,24小时保障施工安全。凭借这一创新模式,作业队实现安全工时突破百万小时,19号平洞提前15天贯通。

体系化传承  培育新时代工匠梯队

隧洞重机作业队深知,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杨万锋常常带着徒弟何在涛,在设备旁一边拆解零件,一边耐心讲解:“凿岩机内部构造精密,维护保养一定要在无尘车间进行,关键部件就像人体关节,拆解清洗时容不得半点磕碰。”

除了“师带徒”,云课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授课时间一到,队员们都会围坐在电脑前,聆听专家讲解最新施工技术和前沿理论。通过“师带徒+云课堂+实战演练”的培养模式,隧洞重机作业队已培育出20名复合型人才,为水利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隧洞重机队的奋进足迹,不仅镌刻在鄂西北的群山之中,更昭示着中国水利建设从“人工苦战”到“智造蝶变”的跨越之路。在这条通往未来的地下“长龙”里,新时代水利工匠的精神之光,正穿透岩层,照亮国家水网建设的壮阔征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