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客户端:凿岩工老田

发布日期:2025-05-06 信息来源:西北工程公司 字号:[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吉林省某项目,一条新生的“地下动脉”正踏上它前进的旅程。53岁的凿岩工老田,如同地质层中的“针灸师”,用三十载凿刻过横断山脉、金沙江峡谷的手掌,在松嫩平原冻土带辛勤奋斗着。

    岩脉诊者:三十载经验淬炼的岩石语言

四月的松嫩平原,隧道外的残雪与洞顶渗水交织成冰帘。老田摘下防尘面罩,将耳朵贴向渗水的岩壁,这个动作让90后技术员小王想起B超医师查看胎心的姿势。“听见没?水在岩体里走的是‘之’字步。”他沾着泥浆的手指划过片麻岩层理,“这是冻融水在裂隙里跳踢踏舞呢。”

 三十年前在二滩水电站,师傅教他用舌尖尝岩粉判断含水量;如今在吉林工地,他开发出“触诊三重奏”:指腹摩挲岩面感知温度变化,虎口卡量裂隙发育宽度,甚至能通过风镐钎杆的震颤频率判断围岩完整性。今年3月掌子面突发涌水,他抓起一把带水岩屑在掌心揉搓,当即判定:“不是断层导水,是上层融雪下渗”,为调整注浆方案抢出4小时黄金时间。

数字江湖:油渍笔记本里的地下密码

在老田的工具箱底层,一本裹着防水布的笔记本堪称“地下工程密码本”。泛黄纸页上,1998年小浪底工程的岩爆记录与2021年滇中引水的盾构参数相互纠缠,其间穿插着只有他能破译的符号:⚡代表强导电岩层,~特指某型易卡钻的盾构刀盘,而“三长两短”则是针对不同渗水量的注浆节奏口诀。

“看这段。”他指着2015年在锦屏二级隧洞的记录,“4月17日,钻进速度每15分钟降0.03米,岩粉出现云母反光——结果当天下午就遭遇了高压突水。”如今这些经验已转化为吉林工地的施工铁律:当激光断面仪显示超挖值超过5厘米时,必须启动他独创的“梅花阵”锚杆布设法。年轻技术员发现,老田随手写在钢拱架上的支护参数,竟与BIM模型模拟结果误差不超过2%。

    双面人生:安全帽下的乡愁与新生

安全帽内衬上,留着孙女用荧光笔画的向日葵与“注意安全”的叮嘱重叠绽放。每晚八点,老田会准时出现在工地信号塔下,手机镜头小心避开贴着肌效贴的膝盖——那是长年跪姿凿岩留下的印记。“爷爷,我捏的新版隧道超人有六条胳膊!”视频里,孙女举着的黏土玩偶挂着微型全站仪和注浆管,底座刻着“吉林”二字。

在他床头的《隧道施工规范》夹页中,藏着半张泛黄的川剧票根。这个曾因唱《巴山背二哥》获过县文化奖的汉子,如今把乡音融进施工术语:“幺妹儿”指代超前钻探的小孔径钻头,“变脸”则是围岩级别突变的暗语。当工地的探亲房亮起蜀绣窗帘时,他正带着徒弟们在渗水点插上四川带来的红辣椒——既是预警标记,也是飘在东北冻土上的点点乡愁。

洞外,松花江的春水开始裹挟冰凌奔涌;洞内,三十载光阴凝成的岩粉,悄然落在他翻烂笔记本的第478页——那里画着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页脚注着一行小字:“水利人的功勋碑,从来都建在看不见的地方。”

三十载春秋,十万里河山,这群把青春楔入岩层的劳动者,用掌心的老茧丈量着中国基建的精度,用乡音的余温焐热异乡的冻土。当未来某天,清流涌过这段埋藏在地下的史诗,水波里荡漾的将是无数个"老田"的故事——关于坚持,关于远方,关于岩石般沉默而坚韧的中国工人。
报道链接:https://jlrbapp.cailianxinwe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74/1119182.html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