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年10月23日《中国水利报》头版报道: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 四川向“决胜700亿”奋起冲刺。具体内容如下: 秋日的川东北地区天气渐凉,但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建设现场仍热火朝天,多个班组同时在槽身、槽墩等区域,加快推进绑扎、墩身浇筑等施工作业。这繁忙的景象,正是四川全力攻坚年度水利建设投资700亿元目标的生动缩影。 今年1—9月,四川全省已完成水利投资566亿元,同比增长16%。国庆节前夕,四川吹响“大干一百天,决胜七百亿”的百日攻坚号角,向着“十四五”规划收官奋起冲刺。水利建设热潮正在巴蜀大地翻出新浪花。 “两手发力”:从单一渠道到多元融资 在中央强调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的背景下,今年四川水利系统以“项目攻坚年”为主题,打出了一套涵盖投融资创新、智慧攻坚与机制保障的“组合拳”。 水利建设中,资金是源头活水。四川坚持“两手发力”,积极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四川省水利厅公布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结构性优化:“1—9月,全省完成水利投资56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合计269亿元,占筹集资金总额的38.8%,同比增加11.6个百分点。” 地方的创新实践为这一转变提供了鲜活注脚。宜宾市成立重点项目策划生成攻坚专班,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另一方面按项目属性分类施策,针对不同资金投向精准包装项目,成功发行水利专项债10.4亿元。同时,宜宾市通过出让供水特许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使长宁县城乡供水工程获得农发行10.5亿元授信,形成了“资产盘活—资金落地—项目推进”的良性闭环。 宜宾市的探索并非孤例。达州市水务局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发行专项债11.94亿元,获得银行贷款12.37亿元,有效缓解了地方配套资金压力。 四川水利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市场。被誉为四川省“一号工程”的引大济岷工程,在可研阶段便召开民营企业参股推介会,拟引入约40亿元民间资本,吸引68家企业踊跃参与。 从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到深化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再到积极探索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WOD(水安全保障导向的开发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四川水利“两手发力”的路径愈发清晰。这不仅为完成年度投资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更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竞争、优化配置、提升效率,为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激活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智慧攻坚:以硬核科技破解工程难题 四川地形复杂,推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面临更大的难度和更高的技术标准要求,这也考验着建设者的决心与智慧。 估算总投资达435亿元的亭子口灌区工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期工程渠道总长375公里,渡槽和隧洞占比高达86%。“我们面对的是109座瓦斯隧洞、19座30米以上高大渡槽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四川省亭子口灌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面对这些“硬骨头”,施工方展现出“硬核”攻坚力量,投入5台造槽机、34台悬臂掘进机等先进建造设备,将施工效率提高20%以上,不仅确保了工程进度超时序60个工期日,还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面对大流量渡槽、软岩隧洞支护等技术“硬骨头”,建设者联合多所高校院所,用大流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渡槽关键技术研究、自动化调度模型开发研究等前沿科研课题的攻关,系统性破解工程难题。亭子口公司建立的智能建造平台成为工程的“指挥中枢”:三维立体的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动态更新,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关键数据尽收眼底。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将海量信息源源不断地汇入各类模型组成的“智慧大脑”,为灌区建设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亭子口灌区建设攻坚战,是四川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缩影。在川南地区,今年2月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工程正式通水,为沿线140万城乡人口送去“放心水”,为51万亩耕地解“干渴”之忧,也为白酒、动力电池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用水保障;在成都,李家岩水库提前完成大坝面板浇筑,为这座超大城市构建起“双水源”保障;蓬溪船山灌区等7处大中型工程全面建成,南江县汇田河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也正加紧推进…… 制度护航:为项目高效推进筑牢机制保障 700亿元的年度投资,涉及各类型众多项目。为确保所有项目都能进度达标和质量过硬,四川水利正在构建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工具箱”。 高效的要素保障是项目顺利推进的“清障器”。面对项目建设中用地、环评等难题,四川水利部门用好“省市县三级会诊、多部门联合会商”工作机制,强化协同联动,主动为项目推进扫清障碍。在达州市,市水务局派出8个指导帮扶组,对重点项目开展蹲点指导、分类培训,高效破解各类堵点问题。 严格的市场监管是保障工程质量的“生命线”。四川紧扣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制定质量提升、优质优价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健全质量监督体制。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深化行政处罚与信用监管的联动发力。南充市构建智慧管理体系,开发“南充一网监”平台,对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在线监督,并对异常情况自动预警。“通过‘严惩戒、优激励’双向发力,营造‘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处处受限’的氛围。”南充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 健全的责任与激励体系是激活动能的“指挥棒”。四川明确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监管、项目法人实施、社会各方参与”的建设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促、能落实。达州市建立市领导定期调度机制,高效破解工程建设中的堵点问题。南充市探索“信用+评定分离”机制,在评标环节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予以适当倾斜,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从资金、监管到要素保障,再到责任落实与激励约束等,四川水利用一套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为完成年度目标提供了坚强后盾。 亭子口灌区工地上焊花飞溅,向家坝渠首清波奔涌,一项项工程拔地而起,正是治水兴蜀征程上迈出的坚定步伐。(本报记者 张佳鑫) 网址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6317454/app_key/3f324ca5ce32dd3e0dd1200e4e6c18b5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