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先锋网:“党建+生产”,激活工程一线红色引擎

发布日期:2025-11-07 信息来源:西北工程公司 作者:王丹青 郭洪彬 冯波涛 字号:[ ]

在机器轰鸣的工程现场,一些项目管理者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难以形成合力。要打破这一僵局,笔者认为,必须从理念、机制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

理念重构是前提。必须真正认识到高质量党建对项目建设的赋能作用。党建工作不是要在工程项目之外“另起炉灶”,而是要嵌入项目管理的肌理之中,成为提升团队凝聚力、攻坚克难力的核心支撑。当项目团队面对技术瓶颈、工期压力时,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恰是突破困境的“秘密武器”。

机制创新是关键。亟须建立“权责对等”的党建领导机制。项目“一把手”必须成为党建与生产融合的第一责任人,将其纳入业绩考核核心指标,要做到“心有党建”“手有措施”“行有可依”。同时,要赋予专职副书记实质性的参与决策权、资源调配权和考核评价权,使其有能力、有底气推进深度融合。可以探索将生产会议与党建联系起来,让党组织负责人亲自将党建工作融入项目生产经营之中,确保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方法升级是路径。在内容设计上,党建工作应紧扣项目攻坚的实际需求——针对技术难题,组织党员突击队开展专项攻关;面对安全生产,设立党员责任区强化风险管控;围绕质量提升,开展党员示范岗引领标准执行。通过这些具体载体,让党建工作真正融入项目全流程,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具体而言,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党组织应成为攻坚克难的“红色引擎”。通过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示范岗等方式,让党旗飘扬在项目最前线。这种组织化动员不仅能够快速集结优势力量,更能通过党员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项目团队迎难而上。

在团队建设中,党建工作应发挥“凝人心、聚合力”的独特优势。工程项目常面临高强度压力、长时间作战的挑战,党组织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文化生活等多种方式,构建有温度、有归属感的团队氛围,这种“软实力”正是维持团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在人才培养上,党建与业务的融合更为关键。通过“双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打造既懂党建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梯队。这种人才成长路径,不仅为项目成功提供智力支持,更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核心力量。

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融合,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应是深度化学反应的有机整合,它要求项目管理者具备系统思维和改革勇气,从权责重构到方法创新,从价值引领到能力建设,全方位推动两者相融互促。当我们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项目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时,那些轰鸣的工地将不仅建造起宏伟的工程,更将筑就一支支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实现工程建设与团队建设的“双丰收”。

这或许正是工程项目党建工作的终极价值——在浇筑混凝土的同时,也在浇筑团队的灵魂;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提升人的境界。当党建与生产真正水乳交融,工程项目一线将成为锤炼党性、培育人才、创造价值的广阔舞台,红色引擎的强大动力将推动中国工程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报道链接:https://m.1237125.cn/share/news/detail.html?newsId=494407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