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轴上的“布”局

发布日期:2025-09-01 信息来源:掘进工程公司 作者:肖贝贝 字号:[ ]

读书的人是低头向上看的人。

——题记

 繁闹狭窄的廊道尽头是一家无门头、无招牌、无遮挡的“三无”夫妻裁缝铺,不足五平方米的“窝棚”内摆着两台高速运转的缝纫机和一张修熨衣服的桌台,局促而紧凑。紧贴墙角不起眼处,拘于二尺素楮间的“襟怀布局”四字,旧尘褶痕难掩墨气淋漓,秀韵其妙。

缝纫机的电机“嗡嗡嗡”驱动着针头在布料上“嗒嗒”地穿梭,工业齿轮的机械回响与生活符号的听觉注脚交织缠绕,一针一线的缝补中竟也滋养出文字的鲜活。

以“文”启心

裁缝铺的大半边委蔽于廊道之下,求得方寸柔光,小半边栖卧在大型遮阳伞之下,庇躲斜风晓雨。等待的顾客以最舒服的坐姿浏览着手机上精彩的短视频,肆意的笑声掩盖了街巷的嘈杂。

“读书的人是低着头向上看的人……”我猛然抬头并循声逐迹,在熨烫台的角落里捕捉到一阵“书”声,手机里的文字出自《人民日报》夜读栏目。

“向上看的人是追着孤星造梦的人。”我贸然轻语。

面无表情的女裁缝突然抬头看向我,点头示意后接着“滋滋”地熨烫起裤脚,轻薄的灰白烟雾在黑色布料上刚升腾又湮灭。

我好奇地打量着女裁缝,50岁左右,着装普通,体态丰腴,面部皮肤饱满,眼里有光,性格清冷。

我起身走近熨烫台,想要从女裁缝身上找到“收费略高、顾客满座”的答案,恰与女裁缝四目相对,她既不言,我亦不语。些许,她悄然放下手中的老式电熨斗,以最不经意的动作调高了手机音量。

“任何事物足够诱惑你,就足够摧毁你……”又一阵“书”声传来。我不知此文出处,却忍不住顺势而言:“心决定的,嘴巴无法回答。”

半明半暗的光线在女裁缝侧脸打上一层蓝调滤镜,女裁缝微怔,转瞬间向上提动了一下嘴角,浅笑的弧度雕饰出酒窝的轮廓,我窥得半分惊喜。

“时间也是说书人。”女裁缝低着头翻转一件棕色外套,轻淡的声音飘然入耳,“你如果着急,我先给你修拉链。”

“不着急,就按排队顺序,先给其他人修吧。”我意外地笑了笑。

女裁缝转身坐到缝纫机前,整齐的针脚在棕色衣服上来回跳动,针脚细密、接缝服帖、走线匀称,经过熨烫的袖口,丝毫看不出裁剪的痕迹。“下次修衣服还找你。”顾客满意爽快地付钱离去。

“这本书可以打发时间。”女裁缝话语简练,接着将一本厚厚的《主角》递给我,柔雅的笑容像摇曳在晨曦中的白茉莉,舒和而静美。我回以微笑,安静地坐在一旁,翻动着曾经读过的目录章节,因幸遇同频之人而心驰其野,思行瀚海。

坐“论”文雅

男裁缝“主外”游刃有余,健谈而幽默,从他和顾客滔滔不绝地讲述中,裁缝夫妻的“奋斗史”鲜活铺展。“杨”姓夫妻来自东北,凭借年轻时在制衣厂学得的裁缝手艺,日子富足,人有生力,时岁安暖。我惊于二人偕行远赴的胆识,亦感佩其扎根异乡的坚韧。

斜阳欲坠,霞光正柔,男裁缝要准备收工了。

女裁缝将换好拉链的衣服缓缓递给我,并塞来一个红彤彤的苹果。由于我久等,她向我表示抱歉。

“修得真好,谢谢杨大姐。”我捧着苹果,本想赶快打破两种热情之间互相推让的尴尬,却听唐突出言:“杨大姐和杨大哥就像《主角》里的忆秦娥,都是勇敢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三人微愣,随后都大笑了起来。

“妹子,何以见得呀?”杨大姐率先开口。

“独立、自信、不妥协!眼有星辰,心有烟火。”我嘴比脑快地回应。

一个小时促膝相谈,我和杨大姐从布上经纬、文翼书羽到墨客绝唱、廪实民乐,在文字的褶皱里缝补精神世界,熨烫心灵的光泽,一同品苦乐、阅古今、见天地。

杨大姐自小家贫,她的学业在小学四年级中止。十九岁之前的人生都扎根在东北广袤黑土地的四季轮回里,同时也滋养了她坚韧、不服输、乐观的性格特质。直到杨大姐在一份旧报纸上看到“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的赫然铅字,她决定要出去闯一闯,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去了广东。找工作过程中与杨大哥相识,又一同进了服装厂。

杨大姐遗憾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工作之余昏天黑地恶补“杂学”。杨大姐爱书善读,捡买结合,从一知半解阅读杂物堆中的制衣小册、临摹废品堆里残缺的样图开始,人勤心不负,很快就能够品评几本文学著作了。一年后,杨大姐在不知名的小报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拿到15块钱的稿费。她揣着这笔退稿无数次后的成功馈赠,在路边的摊位上请人写了“襟怀布局”四个大字,折折叠叠地装进了衣服口袋。

叙“滇中山水之奇,莫过点苍,而点苍之奇,莫过雪峰”杨大姐阅之不忘,思之欲行。二十一岁生日当天,杨大哥陪着杨大姐坐上火车向西南方向行进,最终定居在四季暖阳的春城。经过两次复印,“襟怀布局”得以在这间裁缝铺历阅30年芳辰。

笑“谈”春秋

至今,杨大姐也没有去过苍山、玉龙雪山。她说:“最好的已在眼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您是心驰神往,人则已至,阅六幕人生,步步生花呀。”杨大姐挽着我的胳膊哈哈大笑起来。

风雨几十载,笑看人生路。杨大姐认为书能修身、静己、纳人、容万物,一切难题在书中自有答案。读书不必限定类别,不必拘泥始终,经典巨制博深,散文诗歌雅致,小说杂谈适趣,皆能有所收获。

我深表赞同。心有千结可阅闲集,意有千层可读韵文,思有深悟可研名著,文中多有千钟粟、车如簇。文化的脉络是人间晨昏的延续,更是人间烟火的灵魂。

杨大姐家有藏书上千册,“听”书是匹配白天“裁缝工作”的最佳方式。业余娴静之时,手指引领着思绪在纸墨文辞的浩渺烟波中翱翔横渡,既可手艺织经纬,亦能文字阅山河。偶尔也会自娱自乐地廖文薄字,录几段朗读小视频上传平台账号,书海无涯,文舟自渡。

待下一个春至,杨大姐就准备从裁缝铺“退休”了。她要沿着书中海山:揽翠微听灵籁,浴扶光冀琼钩,寄清瑶触天波,活出下一个精彩的三十年。

真正的阅读连接着“生活”这本大百科。在别人的故事里知礼达意,寻找自己要走的路;在古往今来的多元融合中转善精妙,提升自己的修养;在书页的温度中沁润灵魂,探索前途的无限可能。希望沉浸阅读的“书友”,都能够书为横舟渡迷津,文为劲帆御新风,智为桨柄竞峥嵘,在廖波沧溟中滋养出纯粹、独立而坚韧的精神世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