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的火把节 | ||||
| ||||
欢迎回到大理,请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大理三月街是什么时候?风花雪月指的是?乳扇是用什么做成的?答对联系本地运营商免费领取喜洲粑粑一个。收到这条短信的时候我刚刚到家,难得的假期是提前清完手头活,总算能在火把节前踏实回家。 火把节一般分为“取火-祭祀先祖、乐火-传承文化、传火-聚火欢歌”三天,按照计划,我在“取火”当天的下午赶回家,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前往村头祭祖,毕摩在祭台旁用蒿草扎成火把,点燃后递给每家的代表,以效仿阿什嫫在田边以火驱虫,仪式到这就结束了。第二天的“乐火”和最热闹的“传火”要先准备好“义诺”服,去县城参加,近几年为了恢复旅游业,我们这种小规模彝族聚居地,也兴起了火把节活动,租赁民族服饰的姑娘在广场旁招揽生意,传火路线被规定隔出了一条笔直的通道,两边是流动的美食摊贩,主持人在广场中央支了一个台子报幕,声音比歌曲原声都大,我和姐妹挤在人群里,她碰了碰我胳膊:“像看春晚直播。”跳完一首歌,我们约着明天早上去捡菌子,早早便撤了。 第二天凌晨4:30路过广场,天还未亮,我看着地面被火光闪出的金斑,以为还有游客没走,走近才看清,是一群刚刚上班的环卫工人,橙色的工服在火光的映照下跳起“朵洛荷”,轻哼的《七月的火把节》和着木柴的噼啪声比昨天更响亮悦耳,脸上洋溢的笑容做不得假,原来节日不是给游客看的秀,是普通老百姓自己日子里的光。 火把节从不是租来的银饰、规定的路线,是阿什嫫传下的火,是普通人把日子过成诗的烟火气。我拉着姐妹往山上去,露水打湿裤脚,心里却亮堂得很——这才是回家的意义,在烟火里撞见节日本来的模样。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