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电站共成长

发布日期:2025-07-28 信息来源:华南工程公司 作者:姚彦吉 字号:[ ]

混凝土在振捣中变得扎实,我在施工一线锻造内心的坚强。隧道在我眼前贯通,人生之路在电站打开宽敞的大门。

时光荏苒,加入中国水电十四局这个大家庭已满一年,在公司优良制度和师傅的悉心栽培下,我实现了从应届毕业生到能独立担当关键职责的隧道技术骨干的蜕变,在2025年我也荣获了公司“优秀徒弟”荣誉称号,更加激励着我勇毅前行!

初入项目时,我怀揣着满腔斗志,却在陌生的环境与轰鸣的工地面前,不知从哪入手。幸而公司推行的“师带徒”制度,让我有幸师从项目部总工程师梁皓。“先扎进现场,摸透实情,再做方案内业,务必内外兼修。”他的话为我指明了方向。

真正独当一面的契机来得突然,进场道路花果山隧道进口的施工员请了长假,我临危受命,仓促“上阵”。这时已跟随师傅和项目部的前辈们学习一段时间,各版块业务知识都有接触,基础打得很牢,并且时时有师傅的话指引着我。“做事要先有思路、找对方法、提前准备”。

何为“有思路”?便是对每日工作有清晰的规划。清晨到岗,我便知核心是开好站班会。既要确保施工人员全员接受班前教育,又要在过程中协调好各班组当日任务,摸清现场状况、排查安全隐患。还要预判哪些部位需报检、何时进行爆破等事宜,提前与同事、监理沟通到位。午后的重点是编写施工日报,我会趁下午有空时尽早动笔,遇有不确定之处,还能到现场实地确认。

何为“有方法”?既知道要做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做好。就像站班会,若施工点多且分散,便不苛求全员聚集,而是按部位分头召开。若施工情况与图纸不符,要么结合现场实际与监理、设计协调,要么要求班组返工。遇有报检,便合理规划时间,既能保证验收顺利,又不耽误生产,有时还能多个地点集中验收,提高效率。

何为“提前做”?掌握了方法,更要未雨绸缪。爆破作业前,提前备好站班会记录与作业票,联系好车辆方便与监理进入警戒区。队伍报检前,要先把图纸研究透彻。下班前,提前写好施工日报的框架。省下的每一分钟,都能转化为效率的提升,而效率的提升,最终会体现在产值的增长上。

至于写方案,师傅笑称其像“写论文”——按业主要求的格式来,大部分内容大同小异,差异主要在施工工艺上,需多看多写。循着这个思路,我从最初的无从下笔,到后来方案能顺利通过审批。其实很多技术内容也可借鉴同类文件,殊途同归。但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内业永远不能脱离外业:无论是方案撰写还是图纸绘制,唯有深入现场、吃透实情,才能做出贴合实际的成果。

回望这段历程,最关键的是摆正心态。在工地现场,与监理、班组协调时,难免会遭遇言语上的冲撞。有时明明并非自身责任,却要承受无端的指责,言辞或许刺耳。但此时不能滋生抵触情绪,唯有以柔克刚,巧妙转移问题。监理若责备,我便聚焦班组的疏漏;班组若抱怨,我便解释清楚监理的要求。

此外,“少说多做”也至关重要。初来乍到,许多事情我尚未吃透,若贸然发表意见,不仅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还会暴露自己的不足。面对现场事务,有时不妨顺水推舟、不妄加评判,遇关键问题多请教同事与领导;日常生活中,保持隐忍低调,不张扬跳脱,才能与大家相处融洽。

从手足无措到渐入佳境,看着不断建设的贵港抽蓄电站,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个人的成长如同电站的建设,需要真才实学、踏实肯干和敬畏之心,需要清晰的思路规划方向,更需要提前准备抵御风险,再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波折。如此,才能走出自己的坦途,建设造福一方的宏伟工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