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千重浪浪山——水电十四局建设者的取经路

发布日期:2025-08-19 信息来源:华南工程公司 作者:谢芳 字号:[ ]

“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电影《浪浪山小妖怪》里小猪妖这句台词,像颗小石子,在无数打工人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浪浪山是什么?”是安稳的家乡,是梦想的彼岸,是前行的阻碍,抑或是成长的磨砺,每个人心中的答案各有不同。

对水电十四局的建设者而言,浪浪山,从来不只是地图上的等高线。它是职业生涯中必须翻越的一座座险峰。他们背起行囊,告别熟悉的炊烟,揣着滚烫的热血和一颗真心,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取经路”——一条注定要翻越“一座又一座浪浪山”的征途。

背囊里的初心:从故乡土到异乡沙

“爸、妈,我找到工作了!公司好,待遇好!我还年轻,想出去闯闯!”这几乎是每个十四局人告别家乡那座最初的“浪浪山”时,留给父母的“定心丸”。项目在哪,家就在哪,电话线那头,是牵挂;图纸和泥泞里,是远方。

行囊已经打点好了。对安稳的眷恋,细细折进被褥。那份“建座电站、修条通途”的执念,沉沉塞进工具包。浪浪山外的世界,在蓝图里铺展,也在脚下的泥泞中显形。

“在我们云南,那时候水电十四局搞建设,名气大,待遇好!”安全部的“老黄”——黄勇,是中开项目年纪最长的员工。这句朴实话语,道尽了老一代水电人如何将“故乡土”揉进“异乡沙”的故事。

“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学一行就干一行,如今干一行也爱一行!”工程部的邢宇轩,这个地道的东北汉子,毕业后一头扎进离家几千公里的广东,参与中开高速建设。从懵懂“小白”一路“升级打怪”成部门“老手”,每一次咬牙坚持,都在为心中那座浪浪山添砖加瓦。汗水和智慧浇灌着异乡的土地,也把“故乡土”与“异乡沙”紧紧连成了他的路。

一个朴实的开始,一个背囊的重量,闯荡,就这么开始了。

工地夜话:钢筋水泥间的“八十一难”

从石龙坝水电站的起点,到两河口的世界级工程,再到“一带一路”上星罗棋布的海外项目……每一座惠泽民生的丰碑背后,都是无数十四局建设者通关“八十一难”的勋章。

“今晚第一次浇悬臂梁,关键节点,一次成型!振捣必须充分均匀,不能堵管,更要浇得漂亮!”技术员曾俊伟的声音透着紧绷的期待。深中通道翠亨东互通首片悬臂梁浇筑夜,工地的强光灯刺破黑暗,与星空呼应。他像颗钉子扎在现场,目光紧锁着混凝土的流动,专注写在每一寸紧绷的脸上。拆模那一刻,悬臂梁线条流畅,表面光洁,宛如一件从夜幕中诞生的艺术品。

“熬夜打灰”,不知何时成了技术员们的“身份标签”。曾俊伟和无数十四局技术员一样,早已习惯与星辰为伍,与混凝土共舞。当夜幕低垂,工地的灯火就是他们最忠实的伙伴,照亮前路,也点亮心头的火。

“在二级航道里进行深水施工对咱来说可是不小的挑战!”项目经理蒲敏虽然是在路桥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公路人”,深水跨河建桥也是头一遭。水下几十米,急流暗涌,货船穿梭,精度质量容不得半点差池。施工方案不行就推倒重来,施工工艺力求精益求精,团队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横门西水道大桥合龙那一刻,无声的喜悦和自豪在每个人眼中流淌。

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八十一难”,磨砺着筋骨,也让回望时的浪浪山,轮廓愈发清晰,带着亲切的温度。

图纸上的乡愁:浪浪山始终在回望处

“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挖掘机等玩具!下次去看你,能带我看工地上的大挖掘机和吊车吗?”项目总工闫松的手机屏幕上,儿子的小脸满是兴奋。每次归家,孩子都蹿高一截,家中的担子,几乎全落在妻子肩上。视频挂断,闫松心里总是百味杂陈。作为建设者,责任在肩,远行是常态。可儿子天真的笑容和期待的话语,瞬间熨平了所有疲惫。

“好!等你们来,爸爸一定带你去看,看爸爸工作的地方!闫松的声音温柔,藏着思念,也充满了对团聚的期盼。家人的理解,是他翻山越岭最坚实的后盾。

“妈,年纪大了可不能天天下地干重活了!现在儿女都大了,别总省着,想吃啥跟我说,网上买了给您寄!等工地闲点,我请假回去看您!我们好着呢,您别老惦记!”综合办的谢芳,电话里满是心疼。她知道,父母无声地承担,是她闯荡的底气。唯有更拼,才能回报那份沉甸甸的爱。

安全帽夹层里,藏着孩子稚嫩的涂鸦;手机相册深处,定格着父母渐白的鬓角。十四局人在他乡筑起座座丰碑,却在深夜里,用目光一遍遍丈量着归家的距离。翻越浪浪山的每一步,都深深烙着对家的牵挂。

当“取经人”成了“引路人”:新的浪浪山正在脚下

工程部主任刘伟盯着屏幕,眉头微蹙。新来的实习生小闫,材料参数出了错,差点误了报验。他深吸一口气,没像当年自己挨训时那样拍桌子。拉过凳子:“来,坐。别慌,这坑我踩过。”点开一个文件夹,里面是泛黄的旧笔记照片,“瞧见没?当年我也是这‘熊样’。不怕错,怕的是不长记性。来,咱俩盘盘,这参数是咋回事?下回你教新人,就能告诉他们这坑怎么跨了!”

夜色如墨,横门西水道大桥的灯光在江面上拉出长长的光带。项目经理蒲敏站在刚合拢的桥面,身边围着骨干团队,其中就有当年跟他一起啃深水“硬骨头”的干将。“该你们当‘先锋’了?”蒲敏拍拍年轻技术负责人的肩,指向即将展开的翠亨东互通——这条连接深中通道与中开高速的匝道,施工精度要求更高,“那一片,就是咱们下一个‘硬骨头’。方案由你们牵头,放开胆子想,该用新招就用新招。我嘛?”他狡黠一笑,“在后面给你们‘压阵’,顺便把把关,别让步子迈太大扯着裆。”

风从海面吹来,带着咸腥与未散的暑气。工地灯火通明,安全帽下,有饱经风霜的脸,也有初生牛犊般的稚气。当年喊着“想出去闯闯”的愣头青,如今成了新“取经人”路上的垫脚石、引路灯;而刚踏入职场的“小妖”们,正摩拳擦掌,准备用自己的方式去“闯山”。

他们传递的,何止是图纸和规范?更是钢筋水泥里淬炼出的“土智慧”“好办法”,是面对未知时,那份从前辈手中接过、又在自己心头燃得更旺的“闯劲儿”!

浪浪山,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容颜,立在下一段征途的起点。当昔日的“取经人”转身成为“引路人”,他们手指的方向,不仅是前方更险峻的峰峦,更是身后那条被无数脚印夯实的路——一条无声宣告“此路可通”的证明。

新的“浪浪山”,已稳稳压在每一位建设者的脚下,等着被汗水浇灌,被智慧雕琢,被那份代代相传的“翻山”勇气,一寸寸丈量、征服。项目的建成运营,是上一个故事的句点,更是下一个传奇的序章。

引路人的灯,照亮前路;而新行者的眼中,那束属于自己的光,已然亮起,灼灼不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