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傅的日常 | ||||
| ||||
麻栗坡县董干镇的山路上,总少不了一个背着全站仪的身影。清晨的雾还没散,陈善江已经踩着露水出发。等到傍晚的余晖漫过梯田时,他总会带着一身泥土返回营地。 一个月的时间,这个笑起来眼角有细纹的小伙子走遍了白沙杠村、董干村、金竹山村附近的高山、陡坡。 董干镇多山地,有的光伏用地在陡坡上,有的藏在山林后,这里老一辈的人过去常“指树为界”——石头当界碑、老树当记号。时间久了,当老一辈的人相继去世,树木也被砍伐,农户后代自己都记不清地界所在。 今年7月,在测量白沙杠村6号方阵一片草地时,两户人家为半分地的边界红了脸,各执一词。面对这一情况,陈师傅蹲在地上,扒开层层的杂草寻找老人们说的“老树根”,随后又用设备反复测了3遍坐标。为了确保准确性,他还爬上附近的山坡,借着山坡走势核对早年的砍树痕迹。最终,陈师傅精确标定了边界,双方心服口服。他说:“数据是死的,但责任是活的。”正是这份负责,让他获得了白沙杠村民的信任。 董干镇的农户多靠种玉米、栽黄豆、红薯谋生,白天要下地、做工,想找他们确认边量,得掐着“时间”。夏天,当地中午经常下大雨。为此,陈师傅早上七点到山上,就能赶上农户没下地,集中农户进行边界测定;中午下雨就找村委会核定信息。他的工具包里,除了仪器、图纸,总塞着两样东西:笔记本和笔。 “村民的时间金贵,我多跑几趟不算啥。”他常说。 如今,中广核新能源麻栗坡董干二期50兆瓦光伏项目16个方阵在稳步测量中,未来,新铺设的光伏矩阵会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传输到千家万户。董干镇的风电与光伏,终会像铁厂乡的腊肉一样声名远扬。而陈师傅的足迹,也将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之上,见证每一块光伏板的诞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