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西山——花影与爱国之思

发布日期:2025-04-12 信息来源:建筑工程公司 作者:李静 字号:[ ]

当春风拂过滇池,涟漪荡碎了云雾,西山的轮廓便从薄雾中浮现,宛若一幅未干的工笔水墨画。站在龙门俯瞰滇池,烟波浩渺处,海鸥掠过水面,衔来远方的春日来信。

西山的春,是层层叠叠的绚烂。沿路山脚的野花率先铺开斑斓的画卷,各色的花瓣在风中摇曳,仿佛为刚苏醒的大地披上了一袭锦绣长裙。沿石阶而上,竹林深处,新笋破土而出,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春天的到来。

升庵祠内,杨慎的诗魂与樱花同驻。这位明代状元贬谪云南,却将半生才情倾注于滇中山水,笔下“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道尽了春城的永恒。徐霞客曾踏访西山,在《游太华山记》中留下“上下穿梭、探幽寻秘”的豪情,他的足迹与今人的步履重叠,让山石草木皆成历史的注脚。

爱国之思,常生于对山河的眷恋。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亦曾登临西山,在烽火中仰望龙门石刻,以笔为剑,以诗明志。如今,龙门崖壁上的“半壁江山”四字仍苍劲如初,仿佛提醒后人:山河无恙,文脉不息。

清明雨后,在昆明西山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巍然矗立,这里是昆明南洋机工纪念馆的核心,也是三千余名华侨英雄用生命书写的爱国史诗的见证。纪念碑旁的纪念馆不仅承载着抗战岁月的血火记忆,更凝聚着海外赤子与国家命运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活课堂。

步入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展室内陈列着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工装、锈迹斑斑的修车工具,以及机工们手写的日记与家书。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定格在黑白影像中,诉说着“不复山河誓不休”的壮志。复原的滇缅公路场景前,悬崖峭壁与泥泞车辙再现了“二十四道拐”的惊险,而机工们发明的“竹篾补胎法”和搭建浮桥的智慧,则彰显了绝境中的坚韧与创造力。尤为震撼的是“英雄墙”,镌刻着千余名牺牲机工的名字。他们中有人因敌机轰炸尸骨无存,有人因疟疾倒在方向盘上,还有人被日军活埋于异乡。纪念馆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了机工们夜行避轰炸、肩扛陷入泥潭的卡车的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壮烈岁月。

1989年,云南省政府立碑铭刻“赤子功勋”,碑文记载:“三千志士,四载驰驱,覆危崖、顶烽火,前仆后继,捐躯者逾千。”纪念馆不仅是对英雄的缅怀,更将这种精神升华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南侨机工代表被追授纪念章;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中,机工后人以新时代的“南侨精神”续写传奇,彰显爱国情怀的生生不息。

爱国,是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春光。春日的西山,不仅是花的世界,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教会我们:爱一方水土,便是爱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魂。

昆明的春,在西山织就了最绵长的情思。这里的花开与云涌,山石与诗碑,皆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山河壮美,文脉深厚,唯以敬畏之心守护,方不负这盛世春光。

(注:文中史实与细节综合自昆明南洋机工纪念馆及相关历史文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