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红,寄托了多少忠魂

发布日期:2025-08-01 信息来源:建筑工程公司 作者:尹顾晨 字号:[ ]

看完《南京照相馆》的晚上,我一个人走了很久。城市的灯光照在人行道上,一格一格,像是某种秩序,还活着的秩序。而电影里,那些照片里的秩序,早已被打碎了。

这不是一部热血或者激昂的片子。它甚至很静,静到你都以为它没什么特别。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喉咙里堵得慌。

最开始,他们只是想活下去。店主老金,每天在暗房里洗相,做着和战火保持距离的事。但战争还是进来了。日军拿着所谓的“亲善照”来洗,那些照片一张张地晾在绳子上,外表温和,实则背后藏着罪恶。直到那一卷意外冲洗出的底片——屠杀的画面、烧毁的街巷、倒在血泊中的人——像刀一样戳穿了这家照相馆的沉默。

那一刻你会发现,这不是拍照,这是在留下证据。是用光影留下“真实”的一种方式,哪怕拍的人心怀恶意,洗照片的人也悄悄把它藏了下来。

我记得阿昌第一次看到那组照片时,整个人都僵住了。他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看着冲洗槽里慢慢浮现出的图像。那些影像太清楚了,清楚得让人想转头、想逃,但他还是接住了它,把它保存下来,然后悄悄地、笨拙地、坚定地传了出去。

那组照片像一把钝刀,把每个人心里的恐惧慢慢割开了。老金不再回避,阿昌不再逃跑,毓秀也在临走前,把胶片藏在了戏服里。那个镜头我记得特别清楚:她把那件红戏服系好,再也没回头。

那抹红,不是鲜艳的旗帜,也不是烈火,而是一块布料,一件衣服,一个包着照片的包裹。

你说忠魂是什么?他们并没有去前线,没有喊口号,没有站上审判席。但他们在那段时间里,把真相留住了。哪怕那是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后来我想起爷爷家里的一张老照片。他坐得笔直,穿着一件旧外套,背景是白布,神情认真得像要参加什么大事一样。小时候我笑他太严肃了,他只是说,那是那个年代拍照的习惯。现在我才明白,那种“拍一次就得像样”的执念,背后有多重。

《南京照相馆》让我重新理解了“那一抹红”。

它不是每次都热烈得耀眼。它有时候是照片角落里隐约的血迹,是手指抖着冲洗出的画面,是一个人把底片缝进衣服后转身离去的背影。

它藏得很深,但它还在。红色,从来不是用来装饰的颜色。它,是用鲜血染成的信仰,是被定格的忠魂。那一抹红,埋藏在相纸上,沉淀在记忆中,不会褪色。

而我们——是该记得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