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火把节”,彝族白族有何不一样? | ||||
| ||||
火把节到了,家乡过节的情景历历在目,无尽的乡愁油然而生,对故里的眷恋涌上心头。对于同为“火把节”,彝族和白族有何不同?多年来一直搁于心上,近日通过研读史料文献方得答案,颇感欣慰! 传统而古老的火把节,扎根在彝、白等民族人民心中,至今方兴未艾。节日溯源,至今已传承2000多年,到五代时期就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载。在云南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始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 火把节也称为“星回节”,是中国西南地区彝、白、纳西、基诺、傈僳、拉祜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是,各自民族又融入了不一样的传说,赋予了自身民族的文化内涵,就形成了表面同为燃烧火把,但实则蕴含不尽相同的结果。不同民族,其起源和举行的日期不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差别。 以云南的白族和彝族比较,就节日起源与传说来说,白族主要源于《火烧松明楼》的传说,是为纪念柏节夫人。唐天宝年间,势力日趋强大的蒙舍诏(即南诏)一心想吞并其他五诏,诏主皮罗阁以过“星回节”祭祖为借口,设下“笙歌召会”之局,邀同祖的五位诏主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赴宴,火烧了松明楼,随之吞并五诏。该史实是白族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而邓赕诏妃柏洁夫人是位贤良美丽、慈善爱民、聪慧过人的女子,在抗击中表现出坚贞不屈的品质。“纪念”之说,有其合理性,但却淡化了原有的火把节的历史。此外,白族火把节的起源,还有纪念地神用火烧死蝗虫、阿南夫人焚身殉夫、燃火把迎诸葛亮等传说;彝族则相传在汉唐时期因先民对火的崇拜而出现,也有传说与大力士阿体拉巴有关。不论彝族还是白族,每个传说都有其文化意义,故事同样生动感人。 就文化内涵来说,白族火把节是民族精神即向心力、凝聚力的载体,人们通过活动纪念柏节夫人,同时有祛邪得福的寓意,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祝颂国泰民安、幸福安康;彝族火把节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人们通过祭火实现人与神灵的沟通,祈求得到庇护和保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庆祝形式与活动内容来说,白族主要有“扎火把”“竖火把”“祭火把”“点火把”“绕火把”“耍火把”等活动;彝族按顺序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有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竞技表演和民俗活动。随着时代变迁,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彝族、白族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就节日时间来说,大理白族和在州内的彝族,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非大理州的彝族,则大多为农历六月二十四。 就民族语言来说,大理白族话称火把节为“咐哇唔”。“咐哇”为农历六月,“唔”为狂欢,是“农历六月里狂欢的节日”意思。竖火把叫作“立灰锥”,“立”为竖,“灰锥”指火把,意思是“把火把竖起来”;楚雄州彝族称火把节为“朵则”,意为“火的节日”,有“祭火”之意。由于各地方言有差异,同是彝族、白族,其读音也都不一。 而在大理的白族,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也有不同,如喜洲等一些地方,过去在竖火把之前要举行赛马活动,以纪念当年柏洁夫人策马救夫的英勇精神,展示民族奋勇争先的传统。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如今各家各户几乎不再养马,赛马活动也就消失了。依风俗,火把节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用凤仙花根须捣碎加上明矾,放在指甲上用布包好,次日染后的指甲会变得血一般猩红,以纪念柏洁夫人血淋十指的深情壮举,也预示生活红火顺意。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用凤仙花根染指甲的妇女已不多见,小女孩们倒是吵闹着要染,这应该是爱美的使然。又如大理海东的一些村落,如今还保留了火把节赛龙舟的传统;洱源右所则有西湖泛舟,把火把“耍”进湖里的习俗。虽活动有所差异,但都表达了对火的崇拜和对美好的祈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