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祭,传承家国情怀 | ||||
| ||||
又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独属于中国人的节日,是中国人寄托哀思,缅怀已逝之人,是“两个不同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 细雨浸润的清明,是时光在泥土上写下的诗行,是血脉深处的回响。当我们在先祖墓前拂去尘土,献上一束白菊时,祭奠的不仅是血脉亲缘,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家国历史。当指尖抚过石碑的纹路,触碰到的是一个民族绵延千年的心跳。从《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训诫,到林觉民《与妻书》中“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决绝,中国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交织。今日的祭扫,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接力,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曾以热血卫国,“修身齐家”的理想抱负化作星辰,永挂星空,照亮后人的来路。无需翻阅浩瀚史册,墓前的一缕艾草香、祠堂里半卷残破的家训,都在无声讲述着“家国同构”的古老密码——个人的血脉里,本就奔涌着山河的呼吸。 哀思如灯,照亮漆黑的时空。祭奠从不是凝固的仪式,而是流动的传承。当年轻人在烈士陵园轻放白菊,当游子隔着屏幕点燃电子烛火,那些跨越时空的凝视,让记忆有了温度。无需繁复的言语,只需在俯身擦拭墓碑的瞬间懂得:先辈的守望从未远去,它化作春日的雨、秋日的霜,渗入我们选择坚守的每一个日常。正如古语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的意义不在追忆的深度,而在传承的宽度。正如费孝通所言:“祭祖的本质,是确认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坐标。” 哀思化作前行力,续写当代春秋。扫墓时擦亮的不仅只是石碑,更应有自己的心。真正的缅怀,是让逝者的精神在生者的土地上抽枝散叶,而不是凝固于过去。父亲教导孩子诵读《满江红》时的铿锵,工程师在实验室攻克难关时的执著,社区志愿者风雨无阻地守候……这些平凡的光亮,都在续写着家国长卷的当代注脚。清明不应只有泪水浸润的往事,更要有汗水浇灌的新芽——当我们把“天下兴亡”的担当化作的行动,便是对先辈最深情的告慰。 心火不灭,山河长青,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刻度。站在清明的节点远眺,可见个体生命如萤火明灭,而万千萤火汇聚,终成照亮长夜的星河。我们以心为祭坛,以行作香烛,让“家国情怀”不再停留于纸上的墨迹,而是成为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当春风再次拂过苍松翠柏,那漫山遍野的新绿,正是永恒不灭的华夏心火。让我们以清明为舟,载着先辈的嘱托,在新时代的江河中继续破浪前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