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半水半分田,一泓水映两重天——初遇畲乡有感 | ||||
| ||||
初到泰顺,恰逢台风“蝴蝶”登陆。一路坎坷地到了温州,又坐上车赶往项目。随着车子下了高速,道路两边渐渐显现出一座座别致村寨,灰瓦木墙掩在苍翠山岭之间,温润而古旧。到了项目所在的司前镇,我打开车窗,潮湿的山风裹挟着金银花的香气扑面而来,带走了一路颠簸的疲惫。我饶有兴致地看向车窗外,感受着畲乡古韵。 飞云江横贯整个司前镇,江上架设着一座座廊桥,夜晚看过去,桥上点缀着霓虹灯带,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给这个静谧小镇添上了一抹明艳,也平添了几分奇幻的色彩。街头巷尾偶尔能看到悬挂的彩带,细长如柳丝随风款摆,有鲜红,有靛蓝,更有些交织着或明或暗的纹理——恍若天关山灵鸟凤凰的吉祥尾羽。那凤凰的图腾深嵌在他们日常之中,成了我眼中这方水土最为生动的印记。 仔细想来,眼前的廊桥和彩带不正是我们综合办公人员工作的生动写照么,我们既是联通项目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桥梁,也是维系项目员工和当地居民关系的纽带,在我们的努力下,能帮助项目管理更加高效,企地关系更加紧密。而我们也在工作中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慢慢的,眼前的陌生乡村竟也渐渐地亲切了起来。 畲族人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听项目上的老员工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祭祖的节日,又叫“乌饭节”,到了这一天,镇子里的邻居们会送来可口的乌米饭和自家酿的红曲酒,畲族的老乡们会穿着斑斓绚丽的“凤凰装”邀请我们一起对山歌、跳竹竿舞,热闹非凡,把这个畲族乡镇的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 工作之余,我很喜欢行走在司前的街道上,与坐在廊桥上乘凉的畲族老人聊聊天,语言似乎并不会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会向他们简单介绍我们的工作,抽水蓄能电站的基本原理,而老人们会分享一些关于畲族的古老传说和当地的特色景致,在他们的指点下,我甚至能不太标准地说上几句畲语了。 与镇子上的宁静祥和不同,施工现场嘈杂而喧嚣,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在畲乡的群山环绕间,为电站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这份嘈杂与喧嚣,在一天的工作任务完成后,伴随着山间的微风慢慢归于沉寂。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是调峰填谷,为稳定供电提供保障,在能量的高低转换间实现平衡。而电站的建设之于司前,又何尝不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寻找平衡呢?能在这个畲族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的浪潮中,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幸甚至哉! 站在廊桥边,夕阳化作碎金铺于江面,倒映着街道两旁的灯火人家,远处工地的喧嚣仿佛在耳边回响,与街上行人的谈笑逐渐交融在一起,就像一个个音符,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形成一曲时代的和声。 青山远矗,守护着抽蓄电站工程建设,江水悠悠,承载着畲乡古韵源远流长;彩带飘扬,维系着古乡和新人的情感;廊桥飞架,沟通着传统与现代的辉煌。抬眼望去,山色依旧青翠,蓦然回首,灯火愈加通明。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