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有度,清风徐来 | ||||
| ||||
从深圳市光明区的主干道拐进一条郁郁葱葱的便道,旁边是五指耙森林公园,一侧便是罗铁项目部和工区。车轮碾压过碎石,清晨的雾气还笼罩着这片山野,淡青色的晨雾如薄纱、如云絮,蒙在铁岗山脉的山头,又被路上渐次人声惊起了晨梦。 忙碌的一天开始了,清晨的风卷入办公室内,带着松针的清冽和山涧的潮气。趁着时间尚早,翻开桌上的《廉润南粤》,便闻到墨字散发着淡淡清香,细读24位生长于广东或曾在南粤任职清廉之官的故事,领悟其中丰富的廉洁“财富”。 珠江月:清辉照见古贤心 夏夜的珠江,月色如练铺洒江面,碎成满河银鳞,温柔得能映见人心深处的坚守。这轮明月,曾照见明代佛山先贤冼光的身影——出任安仁县令时,他微服私访察觉平民遭权贵冤狱,面对权贵的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最终,百姓沉冤昭雪,民间传唱“民无冤讼,有冼灯笼”“讼无滞屈,有冼三日。”“灯笼”能明照,“三日”是速断,都是称颂冼光。而卸任归乡的冼光,泛舟珠江上,那夜月色盈盈,船上唯有他简单行囊和满载的一船月光,江面映出人影,如清辉般坦荡。 千年以往,清风拂过珠江沿岸,月光一如当年澄澈。罗浮山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古训与珠江月色相映生辉,它更提醒世人,廉洁亦如“治未病”,亦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茉莉香:清甜浸润清官道 在岭南,巷弄的转角总能把茉莉的清甜撞个满怀。那白花素净无华,暗香浮动,仿佛涌入了明代“循吏”庞嵩的朝代——这位被百姓称为“庞青天”的佛山先贤,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任上纠正多起冤案。可他始终以“不妄受人一钱,不虚诓人一语”为准则,廉洁奉公之名传遍岭南。人们敬佩他,便以茉莉比他“低调洁净,暗香持久”,又夸他当官如茉莉般,不求张扬,只求内心清白、香气致远。 如今,岭南茉莉依然年年盛开。清甜的草木香气,芬芳扑鼻,而弼唐村口大道上镌刻着“理学正道”和“名宦乡贤”的牌坊,更藏着对先贤廉洁精神的传承和怀念。 骑楼影:方正规整定初心 19世纪后期,下南洋的中国人将这种“上宅下铺、前店后仓”的建筑样式带回南粤。而英国人的骑楼,入南粤便“落地生根、因地制宜”了。骑楼保留了店铺住宅的功能,外墙融合古希腊的罗马柱,中国传统的花窗、灰塑风格。有时人们也会在临街顶上的女儿墙,做出挂绿釉的宝瓶栏杆。这样的中西交融,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条立柱支撑起的,供人行走、交易的五英尺宽的走廊。它们如刻度般,规规整整、方方正正,矗立在商业街道。 闽南移民俗称骑楼为“五脚基”,名称由来的“脚基”,直译自英文“five foot way”,因当地法规规定骑楼单户廊宽为五英尺得名。规规矩矩的“五英尺”,建筑特性契合于佛山先贤“九江先生”——朱次琦。这位在佛山礼山草堂讲学的先生,声名赫赫,更以“修身齐家”立世,培养出康有为等英才。他终生清廉,更以身作则,日日叮嘱弟子“修身守正,清廉传家”。 而除了规整,骑楼建筑还有其独特的“方正”特性。治家以严,待人以和,守正以真。同样贯穿了南粤卢永根院士的一生。这位生活清贫、扎根岭南几十年的教育家,生活维持在最低标准,旧衣不舍得丢弃、破家具不舍更换。在八十七岁高龄时,他却毅然向教育事业捐出八百八十万!八百八十万堪称巨款,是卢院士毕生积蓄,可这却不是他第一次为教育事业捐助了。早在2015年,卢永根院士便毫不犹豫地把价值一百多万元的商铺捐给家乡小学。翻开卢院士的笔记本,扉页上,清隽认真的字迹风中留香,“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句自勉,卢院士用一生践行,是他清廉的“方正”! 如今,南粤发展日新月异,骑楼的旧光影逐渐在珠江三角洲消退了。可它的方正、规整,它承载建筑和人文上的特性,仍存光辉。 清风拂面而来,书页翻动,簌簌作响,这些书中的墨字更烙印在我心上。泱泱五千年,廉洁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旧唐书·魏徵传》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我们身处一线岗位,更该时时自省:经纬不容误差,毫米不容退让。而我们工程人行事的分寸,更该以身作则、以廉洁为刻度。经纬有度,才能清风徐来!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