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 ||||
| ||||
每每和朋友自驾,总会被沿途的风景所震撼。车子穿行在连绵群山的隧道中,车窗外,电塔如铁骨般矗立在陡峭的悬崖上,公路平坦却曲折地盘旋而上,桥梁横跨云雾之间,我总会内心澎湃。 在云、贵、川的不少路段,双向四车道的高速或国道,前后500米都见不到车是常事。每经过一个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我总会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 修这样一条公路,挖这样一条隧道,建这样一座桥,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值吗? 在群山之间的组立电塔,只为了把电送进山谷中一个百十来户的村庄,值吗?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跨横断,绕三江”的云南——这些地方,地处断裂带,地质复杂,自然灾害频发,高寒缺氧。在这里修路建桥,从来不是易事。 带着这些疑问,我去过了很多地方。直到一次一次地路过被现代化基建连接起来的村庄,我才渐渐读懂这些努力背后的意义。在满载粮食缓缓驶向远山的货车上、在节假日回乡的游子脸上、在田间传来的现代化耕种机械声中——我忽然意识到,一条公路、几座桥、稳定的电力,这些看似平常的设施,正悄然重塑着山里老百姓的命运。年轻人可以走出大山,孩子能接触到山外的知识,老人看病不再需要翻山越岭。那些曾经被大山阻隔的命运,正被这些看不见的脉络轻轻托起,缓缓改变方向。 那一刻,我忽然很感动。 这些建设,并不是冰冷的基础设施,而是为一个个具体的人,架起了通往未来的梯子。 生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触动。这一条条路、一座座桥背后凝结了几代人的坚持与无声的奉献。正因如此,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更应勇于担当,让一条条这样的希望之路继续延伸到更需要它的地方。 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跨不过的河。只要脚步不停,路,就会一直在脚下延伸——通向更远、更亮的地方。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