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安全教育的“四粒种子”

发布日期:2025-07-16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公司 作者:秦绍严 字号:[ ]

钢筋与混凝土织就的天地,是一线建设者们奋斗拼搏的战场。这里没有硝烟,但是质量与进度的博弈从未停歇,然而,比进度更重要的是责任,比质量更珍贵的是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提高一线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是比较严肃的,所能达到的效果也很有限。要想切实筑牢工程建设的安全防线,保护作业人员生命安全,需要提高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的主动性,那如何能实现呢?我想,一线管理者需要播下这四粒种子,让安全教育“活”起来。

段子种:寻找安全生产“段子手”

长期扎根工地的工友们,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当事人”。他们置身一线,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丈量每一寸施工现场,早已将潜在危险刻进骨子里的警觉。

将“舞台”搭起来,让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工友把压箱底的“安全金点子”掏出来说道说道,变成人人受用的护身符。

邀请工友们再轮流讲一段“惊魂一刻”:也许是一次脚下一滑的惊悚,也许是一根松动螺栓的悲鸣。这些带着钢筋铁锈的真实故事,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敲响安全的警钟。

闲话种:把安全理念揉进“闲话”里

将安全知识揉碎后,拌进与工人相处的日常里。饭桌上的唠嗑、宿舍里的交谈、又或者是下班回家的几句闲聊,这些循环往复的平凡日常,恰恰是传播安全理念最自然的时刻。

真正的安全教育课堂其实就藏在生活的缝隙里。把规章掰成段子,把警示揉进打趣,只有让安全教育“活”起来,“安全生产”才会从口号变成肌肉记忆,真正长在每个人的骨头里。

手册种:口袋里的“安全小手册”

给工人们先发一本“安全小手册”,把厚达寸许的规范,拆成口袋里的顺口溜:“绳要牢、帽要正、洞要盖、电要停……”巴掌大的《安全小手册》,揣进工装裤兜,休息乘凉的几分钟、排队打饭的空档,都能掏出来扫一眼,碎片时间也能“长肌肉”。

再发一副“安全扑克”,黑桃A变成了坠落警示图,红桃K印着安全带的正确系法,打两把掼蛋,记牢了“四不两直”,“斗地主”顺便把危险标识认全。

通过轻松活泼、新颖独特的教育方式,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看的次数多了,安全知识不知不觉就在工人的心里扎根了。

幸福种:家企同心护平安

家,永远是每个奋斗者内心最温柔的港湾。

邀请工人家属走进工地,让他们看看崎岖的山体工作面、烈日下发烫的光伏支架、轰鸣的机械,直观感受施工一线的工作环境。让“安全”变为孩子的作业本上等待签字的笔迹、灶台前的热气腾腾的团圆饭、家人们坐在一起开心的笑脸。

只有家企同心,安全规章才会从纸面走进心里,工人才会自觉将戴好安全帽、系紧安全带视为回家的通行证,成为他们守护幸福的本能。

疏忽是事故的温床,懈怠是安全航程的暗礁。愿每一位工友们都能够做到安全生产,每一处工地都能安全竣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