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峰峦叠嶂、地形险峻的吉林和龙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现场,一场“空中交通”管理革命正伴随着无人飞机的嗡鸣声缓缓展开。10月10日,一套专为无人机吊装作业设计的安全标识牌在和龙抽蓄项目全面启用,这一创新运输方式不仅立下了坚实的“空中规矩”,更在生态敏感的长白山东麓地区,树立了科技赋能下文明施工的崭新标杆,也标志着项目文明施工从“传统人力”向“智慧科技”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以往水电站高空标识安装多依赖脚手架、登高车等设备,不仅需占用大量人力,还面临着高空坠落、设备碰撞等安全风险,且在峡谷、水域等复杂施工环境中,传统作业方式效率低、周期长,易对现场文明施工秩序造成影响。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团队联合技术单位开展专项攻关,最终选定具备负重能力强、定位精度高、抗风性能优的工业级无人机进行标识标牌吊装。 和龙抽水蓄能电站自筹建以来,项目部始终将“文明施工、智慧建造”作为核心目标,后续也将引入智能安全帽、视频监控系统等数字化手段深化“科技赋能”。此次无人机吊装标识标牌的成功实践,为后续高空设备安装、物资运输等场景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方案”。 无人机吊装的启用,深化了电站工地文明施工的内涵,体现了建设者对“本质安全”的至高追求,实现了“生态友好”的郑重承诺。标识牌上将安全与环保要求并列,既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更凸显了公司和项目建设团队在生态敏感区开展工程建设的高度责任感,是绿色抽蓄电站的生动实践。 无人机是“硬”科技,而配套的标识标牌与管理规程则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智慧工地”的软硬兼备,证明了真正的智慧建设不能仅是技术的堆砌,更要求管理理念、安全文化和人文关怀的全面升级。 如今,在工地上,无人机的身影已成为一道熟悉的风景。它翱翔于沟谷之间,不仅运送着物资,更承载着中国水电建设者向科技要安全、向创新要效益、坚定不移走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智慧与决心。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