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任创新奉献 铸就“光速”奇迹---多雨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侧记

发布日期:2025-03-07 信息来源:建筑工程公司 作者:角扬莲 尹顾晨 摄影:李志雄 字号:[ ]

2024年,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清洁能源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多雨村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历程堪称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奋斗典范。项目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牛街乡境内,场址海拔在1250米-1865米之间,是“央企入滇”重要投资项目及2024年大理州重点建设项目。项目的建成,将在云南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抢抓工期,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2024年8月,项目筹备工作正式启动,水电十四局建筑工程公司迅速组建了专业高效的项目团队,跑步进场。他们深入研究项目选址的地形地貌、交通、气候条件等因素,多番组织研讨,精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8月23日,随着第一声开工号角的响起,项目建设正式迅速拉开帷幕。开工即决战,施工现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争分夺秒抢抓施工,全力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劳动号子声同各种机械设备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建设乐章。

在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全体参建人员更是发扬无私奉献、拼搏担当的精神。他们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施工一线。许多人连续数月坚守岗位,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他们毫无怨言,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

为确保如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项目部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充分调动和激发项目全体参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精细化施工组织,严把安全、质量关,全力以赴抢抓工期,项目高峰期施工人员达1300余人,工程建设场面壮观震撼,令人惊叹,成为了澜沧江江边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攻坚克难,科技创新赋能项目提速提效

项目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多雨村光伏发电场地大部分位于山梁缓坡或斜坡之上,场地地形以斜坡为主,坡度大部分30°,局部达40°~55°,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较大挑战。在材料运输方面,传统的运输方式难以满足需求,物资难以快速送达施工现场。面对这一难题,项目团队没有退缩,他们积极探索创新,采用了无人机、轨道车、缆索等多种方式开展材料运输,构建了“空中+陆地”多维立体运输体系。无人机凭借其灵活便捷的特点,能够快速穿越复杂地形,将小型材料精准送达指定地点;轨道车则在铺设好的轨道上高效运行,运输大量的建筑材料;缆索运输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实现了材料的快速吊运,确保了材料运输的全面覆盖。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常规的施工设备和方法无法适应山地条件。项目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最终采用了牵引履带钻机结合人工钻孔的方式。牵引履带钻机能够在复杂地形上灵活移动,顺利完成大部分钻孔任务;对于一些钻机难以到达的区域,工人们则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专业的技能,采用人工钻孔的方式,确保了基础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光电转化效率,项目团队经过深入的研究,对多种光伏组件类型进行了全面且详尽的对比分析。最终选定了双面单晶硅光伏组件作为核心设备。考虑到项目实施地多为陡坡山地地形,地形条件复杂,为保证光伏组件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稳定、安全地运行,项目团队经过反复研讨与论证,采用双立柱光伏支架设计方案。这一设计不仅有效增强了光伏组件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双面单晶硅光伏组件具备卓越的性能优势,相比其他类型的光伏组件,它拥有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能够更充分地捕捉并利用太阳能,进而显著提高了整体的发电量,有力地提升了项目的能源产出效益。

在安装施工阶段,全体工人始终秉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严格依照设计方案要求和施工规范的标准流程,精心操作每一个环节,对安装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了光伏组件安装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同时,项目组积极引入标准化施工管理模式,创新性地实施物资日报机制与内部巡查制度,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项目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还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对项目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顺利推进。

在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多雨村光伏项目部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了建设工作。2024年12月31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这个额定容量150兆瓦,共设计50个光伏子方阵的大型光伏项目正式建成投运。这一“光速”成就,成功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全容量投产的任务目标,创造了大规模山地光伏施工新速度,也再次展现了水电十四局在山地光伏建设领域的强大组织能力和施工能力。

绿色施工,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优先、科学施工”原则,严格执行“边施工、边修复”的生态修复策略,通过科学规划,减少对公益林地的占用,并实施植被补种和生态复绿,实现了光伏项目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多雨村光伏项目的建成,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稳定而清洁的绿色电能,还对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一座光伏电站的建成,更是电建建设者们践行国企责任、助力国家能源转型的生动实践。它的成功建设,彰显了项目团队的责任、奉献、智慧和勇气,也为未来更多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项目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提供2.52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可节约标准煤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2万吨,有利于缓解当地供电压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国家绿色能源发展战略贡献了电建积极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