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片樱花叶的生命周期,不过240余天。从春日枝头萌发新芽,到秋日随风飘落归根,它用短暂时光见证四季更迭。 而在武汉南李路旁,同样的240余个日夜,一片曾经的城市荒地,在建设者的汗水浇灌下,蜕变为武汉地铁12号线板桥停车场,这座承载着城市交通梦想的现代化枢纽,正以挺拔姿态,为列车构筑温暖的“家”。 江城武汉,通衢之地。地铁12号线如一条蜿蜒的“城市动脉”,串联三镇,承载着千万市民的出行梦想。而作为全线关键节点的板桥停车场,更是这条动脉的“心脏”——它不仅是列车停靠、检修、调度的重要基地,更肩负着12号线如期运营的重任。 9月30日,板桥停车场崭新、坚实的轨道旁,聚满了期待的人群。在大家的注视下,一列身披暖阳、崭新锃亮的地铁列车,缓缓地、沉稳地驶入了它的“新家”。现场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着的、低低的欢呼声,“车来了!车来了!” 这简单的三个字,宣告了一场历时240多个日夜、艰苦奋斗的工程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至关重要的胜利!这是水电十四局建设者们用汗水与智慧,献给武汉市民最深情的礼物。 新芽初绽:重启攻坚,与时间赛跑 时间回拨至今年二月,当春寒依旧料峭。板桥停车场项目因工作面的正式移交,终于按下了大家期待已久的“重启”键。此前,受征地拆迁影响,这项总投资13.36亿元、建筑面积17.32万平方米的市重点工程,一度陷入停滞。 板桥停车场项目施工范围涵盖运用库、洗车库、工程车库、综合楼、混合变电所、污水处理站、门卫(2个)、公安派出所等共9个建筑单体,工程体量庞大且工期异常紧迫,这注定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与此同时,现场存在大量时序与立体空间上的交叉作业,各类机械设备、材料以及人员的集中、快速投入,使得现场统筹组织与协调管理难度剧增,摆在项目管理团队面前的,是一张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考卷”。 “局面越是复杂,情况越是紧急,越不能打乱仗!”项目负责人在首次复工协调会上迅速定下基调,一场高效的组织管理升级不得不立即进行。为解决现场施工存在的各项难题,确保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项目部迅速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任组长,其余班子任副组长,各专业现场负责人任组员的现场施工协调小组。每日的工程交班会,雷打不动,各专业管理人员围坐一堂,精确推演着工序交接、工作面移交的每一个时间节点,科学合理地编排着各专业的施工“时刻表”。尽管有时候会因为一个问题吵得面红耳赤,但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的碰撞中,我们才有了更加清晰的行动方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针对现场设备材料多、运转困难等问题,项目部精心编制了“季、月、周”三级滚动作业计划,每日对完成情况和计划进行对比分析,稍有偏差,协调小组便立即组织“会诊”,迅速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修正调整,确保各类资源进场和场内运转顺畅。 施工现场越来越火热,遍地桩基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各类机械设备轰鸣,声声演奏出春天的序曲,南李路旁的樱花树点点新绿缀满枝头,它在其中悄然苏醒。 叶脉舒展:科技赋能,破局攻坚 运用库作为列车提停放、日常检修、周月检乃至深度维护的“健康中心”,是整个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单体,涉及高空作业面广且存在多专业深度交叉。考虑到传统高空作业风险高、效率低,项目部创新性地采用了“基于满堂脚手架的机电管线安装方案”,通过拆除结构顶板下3米范围的模板支撑体系,满铺脚手板将其转化为安全、稳固的机电施工平台,降低了传统高空作业车90%以上的高坠风险,施工效率提高了40%,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双赢。 运用库内,消防喷淋系统管道总长达69400米,喷淋点位15671个。综合支吊架及抗震支吊架制作350吨,普通支吊架220吨。为了抢抓工期,项目部在综合楼北侧专门开辟了约1000平方米的机电加工区,将近70%的支吊架和喷淋支管在这里提前批量完成,然后运至现场进行快速组装。这种装配化施工模式,极大地缩短了现场作业时间,成为攻克紧张工期的又一有效法宝。 从近4万根桩基扎根大地,到1600余根结构柱拔地而起,再到1500余座承台筑牢根基,建设者们一点点勾勒出停车场的“筋骨脉络”,让这座交通枢纽的轮廓愈发清晰。 光合滋养:筑牢防线,安心攻坚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职工的生命”在板桥停车场项目,这绝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一句空洞“口号”,而是项目部始终坚守的“硬杠杠”。 现场高峰期施工人员近3000人,为保障人员安全管理,项目部实施“集中化、网格化”生活区管理,建设5大标准化工人营地,依托“智慧工地”系统,现场部署实名制闸机及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人员身份、考勤信息统一,精准掌握现场动态人数、在场情况,确保施工人员出入可控、身份可溯。引进“建安营”系统,通过“线上+线下”双重管理,进一步落实人员安全培训,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思想意识。 为防范设备碰撞风险,项目部引入红外塔吊防碰撞系统。这套系统通过红外线实时监测塔吊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一旦接近预警区域,立即向操作员发出声光提醒,紧急情况下还能自动制动。这道“智能防护屏障”,让多设备协同作业的安全性大幅提升。 此外,项目部始终把工友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配备24小时医疗救护站、专职应急救援医生及救护车。那些细致入微的关怀在紧张而忙碌的工地上营造出“家”的温馨氛围,广大建设者们在奋勇拼搏时便多了一份安心,正如那汲取了充足养分的樱花叶,强劲生长,便能无惧风雨洗礼。 迎风挺立: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党员就要在关键时刻冲在前!”党支部书记在党员大会上动员,点燃了30余名党员的斗志。在项目建设中,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建“党员先锋队”,让党旗在施工一线高高飘扬。 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党员主动亮身份、挑重担,化身安全“指挥棒”、质量“把关员”、物资保障的强有力“后盾”……哪里有关键任务,哪里就有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哪里有技术难题待解,哪里就有党员攻坚克难的智慧。那面高高飘扬的党旗,成为了工地上最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色彩。 施工高峰期,极端天气接连来袭,持续性降雨导致场地泥泞,高温酷暑考验着建设者的体力。“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工友们安全作业!有干劲地作业!”工会主席立下“军令状”。 项目部迅速行动,雨天铺设防滑垫,高温天调整作业时间,定点配送的绿豆汤、防暑降温物资以及清甜可口的西瓜,还定期组织体检,始终把工友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凝聚起无坚不摧的攻坚合力。 青年更是项目建设的生力军。在板桥停车场,一群年轻建设者日夜与图纸、钢筋为伴,经手上万份质检资料、千余份设备报审文件,用青春汗水书写责任与担当。项目团组织还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为青年搭建成长平台,让青春的焊花在工地上闪耀光芒。 秋日的微风拂过南李路,樱花叶带着金黄的底色,轻轻飘落大地。它曾见证工地从荒芜到繁华,见证建设者们日夜兼程的坚守,如今,它以另一种方式,与这座停车场共生,一如那沉睡在“港湾”的列车,等待着下一次苏醒。 当未来的列车满载星光与晨风,穿行于城市的地下脉络时,那隧道中的风,便是它无声的诉说,关于奉献、关于生长、关于一座城市与一片树叶彼此铭记的往事。 而这片曾见证奇迹的樱花叶,早已将“攻坚精神”化作养分,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交通梦想,助力武汉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咽喉区-运用库交接处梁板面貌 板桥停车场项目形象面貌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