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发布日期:2025-04-03 信息来源:勘察设计研究院 作者:何艳红 摄影:董望兴 字号:[ ]

在水利水电工程试验检测领域,有这样一位以匠心守初心的杰出女性——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心试验室高级工程师王春玲。三十三载职业生涯中,她深耕不辍,以坚韧意志铸就专业丰碑,从混凝土试块检测初露头角,到引领数字检测技术革新,从基层技术员到技术标杆,书写了女性工程师的卓越篇章,在男性主导的领域绽放出铿锵玫瑰的耀眼光芒。

励技担重任 百炼创新法  

1992年7月,王春玲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进入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心试验室下属湖南白云电站试验室工作。初涉职场的她,便在这个重大工程项目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淬炼征程。她迅速完成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型,系统研学规范构建理论框架,跟随同事实操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检测等核心技术,通过试验数据与工程参数交叉验证,建立从原材料检测到配合比优化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凭借扎实的专业积累和高效的能力淬炼,她在短时间内便从职场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白云电站坐落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这一“老少边穷”地区,其核心工程——120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曾创下国内同类坝型高度纪录。该坝体结构呈现两大显著特征:其一,面板厚度呈梯度变化,坝顶仅0.3米,坝底增至0.54米;其二,上游坡比达1:1.4,形成陡峭的断面形态。这种设计既需承受水压梯度变化,又要应对坝体变形的复杂应力,对混凝土性能提出严苛要求——既要有抵御渗水的致密性和长期耐久性,又需具备适应变形的柔韧特性。

作为新型坝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国内尚无成熟经验可循。担任配合比研发任务的王春玲,面对的是多重技术难题:渐变厚度要求材料强度随位置动态调整,陡坡施工则需混凝土兼具流动性和抗离析性,而柔韧性与抗裂性的平衡更是行业难题。她通过砂石级配优化构建致密骨架,采用复合添加剂调控流变性能,在水泥用量与骨料级配间进行微米级调整。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王春玲终于在成本、强度与抗裂性之间找到最优解,研发出适应复杂施工环境的“黄金配比”,该配合比让混凝土既保留了抹墙时需要的柔滑感,又有了能扛住重压的内里筋骨,实现了特殊工况下混凝土性能的突破性平衡,连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夸这配比“刚柔并济”。

2005年湖南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白云电站坝体进行了检测,得出结论:面板混凝土强度全面达标,混凝土质量可靠。2006年3月,电站历经6年安全运营后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获评优良等级。实践印证,王春玲提出的配合比方案是成功的,她用无数次试验淬炼的智慧结晶,筑牢了电站的安全根基。

破规显胆识  质胜见真功

在负责设计云南柴石滩电站混凝土面板配合比的工作中,王春玲遭遇了粉煤灰质量不稳定的挑战。面对这一可能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难题,她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解决方案,而是凭借对材料特性的准确把握和多次试验结果,果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方案:摒弃粉煤灰的掺入。这一提议在当时极不寻常,因为粉煤灰作为混凝土中常用的掺合料,其应用十分普遍。然而,王春玲并非盲目行事,她基于详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坚信这一方案能够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不受影响。为验证其可行性,她又做了一系列试验性浇筑对比,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最终业主采纳了她不掺粉煤灰的拌合方案。柴石滩水库于2001年2月蓄水,至今已安全运行24年,从坝体内渗压计及坝后量水堰观测资料分析,观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充分证明面板混凝土施工是成功的。该案例既是王春玲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立体呈现,也是其将专业积淀转化为决策能力的的实战印证。

配比拓新章   精管促质优

王春玲在福建棉花滩电站担任试验室主任,负责地下厂房标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该区域天然砂石料匮乏,人工砂细骨料石粉含量高达14%-22%(远超规范6%-12%)。王春玲设计了一系列对比试验,通过调整水灰比和石粉含量,发现石粉含量为16%时,混凝土性能最佳,她又通过进一步的抗压强度、拉伸性能、干缩率及抗渗性能试验,结果均验证了这一点。她将试验结果上报监理部,并建议业主请权威机构验证。业主委托河海大学进行了“高石粉人工砂常态混凝土的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证实了王春玲的试验数据是准确的,业主同意按16%控制细骨料石粉含量。基于此,《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677-2014》也将细骨料石粉含量范围调整为6%~18%。2001年,棉花滩水电站4台15万千瓦机组实现“一年四投”,创下了当时全国先进水平,提前2年竣工,并于2003年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在担任马过河试验分室主任期间,面对人员配置(试验室仅1人运作且身兼多职)、材料管控(砂石骨料质量波动显著)、施工条件(无固定拌和站、依赖农用车运输混凝土)等多重挑战,王春玲积极推行“技术交底三同步”管理模式,创建“协作队负责人-技术员-试验员”三方质量联控平台,进行实时数据分享,实现质量波动可视化预警。特别针对农用车运输特性,建立坍落度动态补偿模型,将运输环节质量损耗纳入设计范畴。经系统实施,工程质量缺陷率较同期同类项目降低45%,大大减少了因混凝土半成品不稳定而造成的混凝土质量缺陷,为复杂工况下的小型工程质量控制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通过马过河电站的实践,王春玲系统总结出适用于小型项目的试验管理模式,创新出一套“量身定制”的质量管控模式。在后续四台山、拉登河、小茅草坪、麻子河等电站建设中,她突破传统“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根据各项目的实际情况,将试验流程细化为“预研预判-精准实施-复盘优化”三步工作法,同步搭建了实时数据监测平台,对核心指标进行24小时动态跟踪,让“小工地”也能实现质量管控的智能化跃升。

精研立标杆  攻坚拓新域

2010年,王春玲回到中心试验室工作,负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任务。她依托扎实的专业技能,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采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多种方法,如双掺技术(掺粉煤灰及外加剂、粉煤灰及石粉)、粉煤灰替代技术(等量代替水泥、代砂)、外加剂复合使用技术(根据施工条件、环境温度对外加剂进行复合使用),较好地解决了混凝土和易性、可泵性、保水性、保塑性以及施工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等技术问题,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依靠加大水泥用量来满足混凝土和易性问题,取得了技术和经济双重效益的良好效果。

随着中心试验室试验检测版图的持续拓展,王春玲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全新挑战——主导土工合成材料及防水材料的扩项认证工作。面对完全陌生的材料特性与检测体系,她采取“理论筑基-实践验证”的双轨突破策略,系统研读几十本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构建知识框架,积极寻找各类土工合成材料和防水材料的样品,对照规范要求的精度,反复检测拉伸强度、抗渗性能这些关键指标,不断调整检测方案,对每种材料的参数检测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反复验证,确保检测结果的精准可靠,最终在扩项评审中,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此后,王春玲又陆续负责了包括钢纤维、铜止水、格宾网、土工膜、复合土工膜、塑料土工格栅、玻纤土工格栅、膨润土防水毯、橡胶止水带等多个试验项目的扩项工作。在每一个项目扩项中,她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和团队成员从试验项目的准备到试验过程的实施,再到试验数据的复核分析,每个步骤都像对待精密仪器般反复校准,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前沿且关键的试验项目扩项工作的成功实施,为中心试验室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心试验室赢得了宝贵的资质和荣誉。

学海砺锋刃   资质铸匠心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春玲将个人的成长与提升视为同等重要的任务。她深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持续精进,才能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她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业的热爱,投身于一系列专业资质的学习和取证中。先后取得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水利试验员证书、全国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证书、全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资格证书、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这些资质的取得,正是她持续精进、追求卓越精神的生动诠释。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王春玲,这位看似平凡的建设者,正以平凡书写非凡,用坚守诠释担当,她以深耕不辍的匠心淬炼专业素养,用持之以恒的坚守铸就品质标杆,为行业发展开辟了创新路径,更如星火般点燃同行者的奋进热情。在激流奔涌的时代浪潮中,她以躬身笃行的姿态树立起精神坐标,激励着后来者勇拓未知领域,共同谱写“筑梦山河”的壮阔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