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1348”,这看似悬殊的比例,代表着引江补汉土建8标工程管理一部5名年轻成员,与1348米长的隧洞之间的管理与协作。 凌晨3点的19#平洞仍灯火通明,双臂凿岩台车的轰鸣声穿透岩壁。樊家毅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对着对讲机喊:“洞挖一队注意,立即停止掌子面作业!”这个33岁的云南汉子身后,是绵延1348米的隧洞、4支作业队和数百名工人——而他带领的工程管理一部,仅有5名成员,平均年龄28岁。“别人说我们‘五个人管这么多事’,像天方夜谭。”樊家毅拍了拍安全帽上的水电十四局字样,“但在这里,青年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在引江补汉工程的建设浪潮中,引江补汉工程土建8标工程管理一部以专业与担当,成为推动工程高质量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支年轻的团队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与精细化管理,统筹多支作业队伍,在安全、质量、创新等领域不断突破,先后斩获南水北调集团劳动竞赛2024年度突出贡献集体、水电十四局青年文明号、江汉水网公司授予的三张“绿牌”等荣誉,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建设者的使命与追求。 党建凝聚力量,建强战斗堡垒 在工程管理一部,党建是引领团队前行的灯塔,凝聚青春力量,筑牢战斗堡垒。队长樊家毅身为党员,深知责任使命,冲锋在前,为团队树立榜样。在他的带动下,田再明等党员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示范区与责任岗,同时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突击队也应运而生,与党员先锋队并肩作战。 面对复杂地质、紧张进度与艰巨任务,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总是挺身而出。隧洞掘进时,施工环境险恶,他们主动承担最危险、最艰苦的工作。党员凭借经验与沉稳决策,为青年突击队提供指导;青年突击队以热情与精力投入工作,二者紧密配合,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党员示范区是施工质量的标杆,党员们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每一项工作,从施工工艺到质量检测,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党员责任岗则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确保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督。 “党建引领让我们团队更有凝聚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着每一个人。”樊家毅感慨地说。在他的带领下,工程管理一部的党员们成为了团队的中流砥柱,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团队还积极开展党建活动,如主题党日、党课学习等,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让党建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安全,数据筑牢防线 “安全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数据都关系着工人的生命安全。”工程管理一部负责人樊家毅在每日例会上反复强调。在19#平洞施工区,双臂凿岩台车、拱架台车等智能化设备组成的“钢铁军团”,将传统人工高危作业转化为机械自动化操作,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洞内布设的固定环境监测设备实时捕捉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数据通过网络直传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超标警报;安全巡检机器人在洞内执行24小时巡检,可完成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违规行为抓拍、应急通讯等功能,严格落实安全预警处置。团队每月开展2次安全培训,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安全规范;还建立安全积分制度,对遵守安全规定的作业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过去靠人盯死守,现在靠科技站岗。”工程管理一部田再明展示着数字孪生平台,“我们将风险预判嵌入施工流程,为工程安全装上‘智能保险丝’。” 以工艺试验为基,细节把控质量 “质量不是‘差不多’,而是‘差一点都不行’,任何偏差都必须溯源至最小单元。”在质量管控方面,工程管理一部坚持用数据与实践说话。团队在19#平洞开展6项工艺性试验,通过实际验证优化施工工艺,确保质量与效率双提升。施工中采用环向及纵向钢筋定位骨架确定喷混轮廓线,显著提高喷射混凝土平整度;针对系统锚杆,利用三维激光全站扫描仪标记位置并配合多臂钻孔,实现精准施工。 二衬混凝土施工推行“举牌验收”制度,严控各工序质量,并建立“一板一档”数字档案,生成二维码张贴现场便于追溯。钢模台车顶部安装的自动伸缩插入式振捣器,解决人工振捣盲区问题;智能混凝土灌注预警系统则有效防止顶拱混凝土脱空、模板变形等问题。 标准引领施工,创新提升效率 19#支洞荣获“施工用电标准化示范工区”,在施工用电标准化建设中,团队编制临时用电专项方案。现场严格执行TN-S接地保护系统与三相五线制配电模式,统筹规范布设配电设施。首次在引江补汉工程采用电缆桥架工艺,有效保护电缆、提高施工效率。 智能化综合加工厂采用自动生产线,相较传统施工仅需7-8人即可满足需求,减少操作人员约20人,契合“自动化减人”理念。工厂包含数控钢筋弯曲生产线、钢拱架自动化生产线等五条流水线,实现半成品自动化加工,确保下料精度与焊接质量,生产效率与品质显著提升。布局上采用“两防护、三通道、四分区”设计,优化作业流程。 产业工人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入场登记、健康体检、安全教育等多项功能。工人刷身份证即可完成信息登记,通过人脸识别考勤,智能体检设备快速完成基础检查,体检报告实时上传。 绿色施工为本,守护绿水青山 在绿色施工方面,工程管理一部积极践行环保理念,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施工废水处理,19#平洞配备了专业的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占地980平方米,通过预沉、调节、净化等多道科学工序,对施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水实现了循环利用,一部分用于混凝土搅拌,减少了新鲜水资源的消耗;另一部分用于降尘作业,有效降低了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 为了控制施工现场的扬尘,团队安排扫地车定时对路面进行清扫。扫地车采用先进的清扫技术,能够高效地收集路面灰尘,避免了传统清扫方式可能造成的二次扬尘。同时,扫地车的定时作业也形成了常态化的清扫机制,确保了施工现场的整洁和空气质量。 在洞口生态保护方面,工程管理一部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创新采用植被混凝土技术,在洞口植被护坡。这些植被不仅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改善洞口周边的生态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逐渐茂盛,洞口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五双年轻的手,以“破壁者”的姿态打破了行业对“青年团队管理极限”的认知边界。从安全管控的“数字防线”到质量把控的“毫米级标准”,从绿色施工的“生态实践”到效率提升的“智能革命”,他们用5个人的精锐力量撬动1348米的隧洞工程,让“不可能”成为新时代基建的“新常态”。引江补汉工程土建8标工程管理一部,正以青春热血浇筑国之重器,在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中,书写着中国建设者“敢教山河换新颜”的时代新篇章!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