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岁月铸匠心,用坚守写华章

发布日期:2025-04-24 信息来源:掘进工程公司 作者:邹欣 摄影:包瑞田 字号:[ ]

仅用25天!在协调和装配难度最大的同一小口径、深竖井中接续完成拆装两台不同类型盾构机。谁也没想到,完成这项速度与质量堪称完美的任务的带队者是一名33岁的青年人——施留川。

他笑容腼腆,不善言辞,身着泥水泼了半边的蓝色荧光工作服,穿梭在监控室和井下一线。作为水电十四局最早培育的一批盾构机技能人才,他技术扎实、专业熟稔,在同经验层中年龄最小。工作16年以来,施留川从最基层的管片拼装手和盾构操作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深耕盾构施工领域。在天津地铁、西江盾构、厄瓜多尔CCS项目、陆丰管片厂、成都地铁、昆明地铁、珠三角等盾构工程涉及的全部工作岗位他几乎都做过,履历中写满了基层一线的丰富实践。

砥砺十数载,盾构拓荒路

2009年,稚气未脱的他来到水电十四局,作为第一批被专门培养从事盾构工作的新职工,他与前辈在盾构专业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学习”。

头一次面对直径超6米的庞然大物、环境恶劣的井下隧洞、纷繁复杂的设备参数,施留川带着一股闯劲,和一群敢想敢干的年轻人硬着头皮上,在前辈的带领下顺利啃下了中国电建和水电十四局的首个盾构施工项目的硬骨头——天津地铁2号线,该项目获得多项荣誉,成功开启了水电十四局的盾构施工时代。

当时的他作为一个新生,铲过数不清的泥沙,扛过无数的钢筋轨枕,什么粗活脏活累活都做过,一切都和学校接触的东西有太多不同了。

“肯定有过怀疑,想过放弃,也时常沮丧低落,但咬咬牙也就过来了。”回忆起刚入行时的迷茫施留川这样说道,“但是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只要自己去多听多看,搞懂了一个有一个问题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每一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每到一个新岗位接触新工作,他都勇敢面对,在无数的灰心沮丧中咬牙重头再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初同行的伙伴越来越少,平日里一声不吭的施留川居然是里面学习最务实、成长最快,也是少数几个留下来坚持到如今的盾构人才。

扎根一线深耕,百炼成钢蜕变

当问到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到现在时,施留川想了很久,喃喃道“慢慢也就习惯了”。

“习惯了”,恐怕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能说出的含义最丰富的话了。这句话背后是16年从零起步的求索奋进,是数次挺膺抢险的艰难险阻,是无数伤痕构成的绝版画图,是五千个日夜披星戴月,更是与妻儿长期分离的心酸苦楚。

2020年,施留川被调动到成都地铁19号线从事现场管理,第一次担任经理助理,他需要从隧洞施工带班班长快速成长为能够带领团队冲锋的复合型管理者。该项目战线长,重大危险源多——涵盖深基坑、大型吊装、高空作业、盾构穿越低瓦斯隧道等。当时,施工遇到了高富水泥岩地层,隧洞需要穿过河道,彼时地下水流量突然猛增,导致螺机喷涌、掘进速率下降、掘进困难,设备和人员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他带头攻坚克难,始终挺在井下最前线,不断监测并调整优化刀盘扭矩、土仓压力、油缸推力等关键掘进参数,苦寻处理思路,理论结合经验果断做出了决策,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协调整个施工工序从危转安。面对盾构机下穿重大风险源的挑战,他带领检修团队成员24小时轮班值守,严格执行机械维保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最终,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都地铁19号线也成为广受赞扬的精品工程。

在一个又一个项目历练中,施留川不断“打怪升级”,积累的实操经验突飞猛涨,如今面对绝大多数情况都可以看细节知全貌、遇问题知关窍、观苗头知隐患、化危机知方法,“知道”与“做到”在他这里从来不是分割的两个概念,而是从入行那天起,就用岁月实践的寸寸步履。在一线,学就意味着做,知道即是做到。

讷言敏行铸艺,笃志精研有成

“小施能力强,交给他的活不管多重都能干好,却是个闷葫芦。”项目生产副经理杨武打趣道。

施留川是领导们眼里的得力干将,平常不爱讲话,上级安排什么岗位什么任务,他就把负责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不说话的时候,施留川看起来尚有些腼腆内向,要么埋头做事,要么盯着监控和设备参数判断施工情况,一旦开口说起工作时总是言简意赅、直指要害,对全局细节的熟悉程度能到了解哪个零件有哪些生产商、各自有什么优劣,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从一线脚踏实地成长起来的工程人超强的专业能力。

当被问到是什么品质造就了现在的自己,他说:“不管做什么,要么就干脆不做,要么就一定要做好。”向内求的人往往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卓越的专注力,“不做则已,做则必成”是他的人格底色。

担任管片拼装手,他能够观察摸索出如何根据盾尾间隙、油缸行程差、掘进参数等数据,精准选取管片型号和拼装点位。后来转岗为盾构操作手,白天干中学、学中干,用实践检验想法,晚上也不放过问题,苦思冥想中沉沉睡去,每天脑海里都是如何通过渣土状态配合掘进参数判断地层变化,分析岩层软硬、结合地下水活跃度从而拟出掘进方案,逐渐能够精准调整土仓压力,确保掌子面稳定,实现土压动态平衡。

“闷葫芦”在变通创新方面一点也不“闷”,他总能够勤于琢磨专研,灵活运用理论,善于改良方法,应对突发情况敢于创新。研究渣土改良,他能根据不同地层合理调整泡沫发泡效果,优化渣土改良方案,确保增加渣土流动性,提高掘进效率;掘进参数是控制盾构施工安全和高效的重要指标,研究参数他能从当前的刀盘扭矩、油缸推力、土压情况、掘进姿态、管片姿态等数据结合地质勘测情况,推测出当前仓内刀盘和掌子面大概情况,从而对掘进参数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数字把控“生命线”,灵活应对不同地质的地层。精益求精的专研精神支撑他从菜鸟拼装手走到现场管理者,一步步都是血与泪与汗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用真心育新人,用实干聚力量

从“小施”到“施总”到“老施”,从专注于干好一件事到沟通协调把控整个施工现场,施留川也从当年那个面对着轰鸣的设备手足无措的青年,成为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水电人”。谈起为什么会选择一直在这一行坚守,他说得很真诚朴实:“一来是为了生计,二来是遇到的人都挺好的,有团队陪伴,三是学会一样东西会让我很有成就感,可能是这些原因吧,我才能在这一行坚持到现在。”

面对着一批又一批和自己一样,第一次踏入施工现场的水电新人,他从不吝啬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辛星是他带的第五个徒弟,刚到项目不到半年,师傅就给他讲各项掘进参数、生产流程、掘进突发状况应对方法。在师傅的带领下他逐渐熟悉掌握并学会自己分析情况,成为了师傅协调现场的小帮手。提到师傅,辛星眼里总是带着笑闪着光,“我师傅人好能力强,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更是数不胜数。”生活里,师徒两人也时常谈心聊天,互相关心照顾。他们这对师徒的情谊,是十四局“传帮带”师徒文化的具象化,也是远离家人的水电人最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一定走得更远”,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单打独斗。如今的他虽然是一个管理者,也常常在井下和兄弟们并肩作战,遇到突发情况更是冲锋在前,泥浆混着汗水浸透全身。

2024年9月21日,东莞江库联网第一标段R1-R2井泥水平衡盾构机地面配套筛分系统的泥浆泵突发故障,导致盾构停机,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施留川带领相关人员检查后发现泥浆泵轴承损坏、电机异常,如果修理需购买配件,其维修时间过长,严重影响生产,为了不影响施工效率和进度,他当即决定更换泥浆泵,争取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话音刚落,他立刻协调分工,带头组织泥浆泵更换。泥水不断喷涌而出,面对四肢伸展不开的狭小高温环境,和这个几吨重的铁疙瘩,他丝毫不敢懈怠。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泥浆泵终于更换完成,此时泥浆淋满了他的身体和脸颊。

今年3月3日,同一项目的R2-R3标段土压平衡盾构机突遇高强度花岗岩,刀盘异响骤起,多把刀具崩裂脱落,刀具碎片沿着掌子面掉落至刀盘底部,埋没在了渣土里,隧道掘进陷入停滞,高温、泥泞与险情交织在井下。危急时刻施留川迅速研判情况,排查异响来源,与上级领导汇报后确定抢险方案,立即配合领导组织协调突击队员开仓摸刀,他带头下到齐腰深的泥水中,全然不顾泥水的侵蚀,在这个嘈杂、狭小、闷热且存在诸多不确定危险因素的土仓里,双手在泥沙中摸索掉落的刀圈碎块、刮刀,佝着身子在棱角锋利的渣石堆里不停翻动,一干就是十个小时。出仓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关心一起进仓的其他同事有没有受伤,全然忘记了自己已经被泥浆浸透了全身,工作服上滴落着水滴,双手早已被划破了数条口子。有同事问他为什么不让其他人去做,他只是笑了笑说:“都一样的,我来最稳妥,大家安全就行。”

对于手下的兄弟而言,不善言辞的行动比虚头巴脑的口号更有说服力,他用实际行动把人心凝聚起来,把所知所学分享传授下去,把施工队伍组织协调顺畅,尽力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把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扬。

向光而行,不停于追光;始于探索,不止于突破。回顾施留川这一路从青葱少年到稳重青年,仿佛看到了山川湖海间无数匠心坚守默默无闻的缩影,他们怀着一腔赤诚热血,将多少岁月交付在一个个为民为生的工程上,无数个日夜不息汇聚成了“中国速度”,无数的平凡铸就了不平凡的“中国建造”,他们的汗水和泪水、责任与思念铭刻在一环环管片上、一寸寸进尺中、一条条隧洞里,这个最好的时代、这个大好山河处处印刻着他们来过、爱过、奋斗过的痕迹,那是精益求精的匠心,是自强不息的见证。

这正是他身后所有深耕一线的工程建设者们的写照:既担千钧之责,岂畏荆棘满途?唯初心如磐、矢志不渝,持百折不挠之志,千磨万击愈坚。

施留川摸仓刀具打捞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