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28日,随着汩汩清流涌入供水管网,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第二自来水厂正式通水运行。 这座日供水能力20万吨至40万吨的民生工程,不仅承载着当地群众的饮水期盼,更成为空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水动力”。 从2021年项目中标到通水攻坚,水电十四局以央企担当与工匠精神,在壮乡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水润民生、城兴业旺”的时代赞歌。 破题城乡发展“水瓶颈”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产业升级与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交汇点上,第二自来水厂的建设堪称关键落子。 这座设计总规模40万吨/日的现代化水厂,不仅承载着解决当前20万人用水缺口的历史使命,更要为未来107万人口的城市发展预留战略空间。 “这是中国电建国内在建最大水务项目,我们必须做成标杆!”水电十四局组织精锐力量体,从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各个方面精心组织,全力冲刺工期建设目标。 项目采用“原水—净水—配水”全链条设计:从左江取水泵站汲取水源,经5.1公里原水管输送至净水厂,通过“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三重净化后,由第二加压站和空港东加压站提升水压,最终通过38.7公里配水管网覆盖全县——取水泵站作为“动力心脏”,管网形成“循环血管”,净水厂化身“净化肾脏”,加压站担当“输送枢纽”,创造性构建城市“水循环生命体”,项目相继荣获广西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崇左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等多项荣誉。 “铁军”精神破译建设密码 广西的天气给建设者出了双重难题:每年5-9月暴雨频发,而夏季地表温度超50℃。 面对三伏天的“烤”验和雨季的反复侵袭,全体建设者秉承着“无雨抢着干、小雨正常干、大雨想办法干”的攻坚信念,将口号付诸行动。4个场站、30多公里的管网,数千名建设人员分布各处,全力以赴投入这场攻坚战。 项目安全及质量监督体系责任人王锋带领安全、质量管理人员每天奔忙在项目一线。炎热天气下,汗水一次次湿透他的衣服,安全帽上挂满汗珠,但他检查的脚步从未停歇。30多公里管网上成百上千个关键点,王锋心里有张“活地图”,哪里的孔口需要防护,哪段管网即将焊接,哪里的架子是否牢固,他都“如数家珍”。 当同事每次说起他晒黑的事,他总是笑着说“工程人,晒黑再正常不过了,活儿没干好,发生质量、安全问题,那一切都是白搭,咱们要对扶绥的老百姓们负责啊!”朴实的话语里,透露着一名工程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管径管网工程水压试验施工过程中,面临试验标准不明、内力控制复杂、资源保障困难等多项挑战。项目“掘进QC小组”运用“寻差距-析症结-定对策”的方法,基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维度进行因果分析,研发出《提高大口径管道水压试验一次检测合格率》技术,攻克管道承压检测合格率从33%提升到83%的技术壁垒,并节约施工成本约14万元,成果斩获云南省工程质量管理QC成果一等奖。 汩汩清泉传递“民生温度” 项目建设始终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在项目施工现场,一线工人方华津感慨:“以前我是去广东进厂打工的,现在来这里,一天工资有220元。在这里上班,离家比较近,还能照顾到家里人。”据统计,项目累计吸纳本地劳动力数千人,培育出近百名持证技术工人。 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来袭,扶绥左江水位迅速飙升。项目部立刻响应,迅速调动35名工作人员、15辆运渣车、3台挖机和1台装载机,全力以赴支援抗洪抢险。到达抢险现场后,抢险队员快速进行防汛沙土装袋、装车,同时与当地应急小组配合紧密,做好运输车辆的调度、现场交通道路的疏通、指挥等工作,帮助当地迅速筑起阻断洪水肆虐的“沙包长城”,以实际行动保障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时暴雨打得睁不开眼,但看到水位逐渐下降,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一位抢险队员的“日记”,记录下央企青年的责任担当。 “我们要建的不是冷冰冰的工厂,而是花园式水厂。”第二加压站的边坡上,绿植与格构梁交织成绿色网格。这种“复绿工艺”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降低运维成本。清水池顶部铺设的草坪,使厂区绿化率达35%,远高于行业20%的平均水平。 “让居民喝上放心水、优质水”,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走进净水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有序运转,通过“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的全流程净化体系,对原水进行层层净化。同时,水厂配套建设专业水质分析监测实验室,实时监测水处理环节各项指标,为群众饮水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从破土动工到清泉入户,水电十四局建设者用1500个日夜的匠心坚守,打造了惠及百万群众的幸福甘霖。这座新时代民生工程的建成,不仅为西部基建PPP模式树立标杆,更以央企担当书写了“水润民生”的壮美答卷。 净水厂 取水泵站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