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时代的洪流中,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青年则是这股创新力量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群体。 近年来,水电十四局致力于构建支持体系、激发青年创新活力、提高青年创新能力,从平台建设、素养提升、融入融合、生态构建等方面一体部署,完善“多部门协同推进、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抓好项目优质履约、“卡脖子”技术攻关、小微创新创效等,完善“号、手、岗、队、赛”、创新工作室、科技论坛等工作载体。科技青年作为主力军,积极推动数字赋能、智能化生产、巡航、吊装等新质生产力大量应用,2024年参与原创技术策源地核心项目6项任务研究,担纲的13项成果获省级以上表彰。 党建引领 筑牢素养之基 主题团日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第一议题,受到青年们深入学习和热烈讨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一重要部署得到青年们纷纷点赞。 青马工程培训中,学员们观看影片《横空出世》后,踊跃参与“学榜样建新功、创新创效我先行”主题讨论,立足岗位讲心得、谈体会,表达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敬意和投身创新创效活动的信心决心。 在水电十四局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实践基地——企业文化展厅,新员工、团干部、重点岗位青年团员、海外属地化青年职工等1200余人次来此参观,立志将“三河会战”的闯劲儿、“鲁布革创新”的锐气融入岗位实践。 在直播间,二十余人的直播团队,分12期给大家讲述水电十四局70年的奋进历程。主播们化身理论宣讲轻骑兵,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水电从艰难起步到奋起直追再到超越引领历史性跨越的历程用青言青语讲述出来,与水电前辈跨时空对话,并发出“写好改革、创新、进取的新时代答卷”倡议。 企业实践 搭建广阔平台 “风电头雁”“戈壁工匠”“缙青使命、蓄创未来”等21个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依次挂牌成立。工作室预计将孵化出100余项青创成果及转化成果,覆盖水利、水电、光伏、铁路等多个板块。在天台抽蓄电站,“天台山机电筑梦创新工作室”正在针对电站机电安装和厂房装修工程开展技术创新,针对制约施工质量、进度和成本的因素研究优化,力争通过课题研究、优化高效率工装,将成果转化为施工工法、实用新型专利、科技论文等,助力提高施工质量、效率并降低成本,进一步镀亮“安装尖锋”品牌名片。 创新型青年突击队的组建也是水电十四局的一大亮点。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A7标项目部等16支青创突击队主动亮剑,高原铁路、滇中引水石鼓水源项目部2支重大项目青创突击队双剑合璧,将在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管理创效方面持续展现“青作为”。突击队冲锋在创新前沿,预计将完成11项重要课题和12个重要节点攻关。在当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主体工程建设中,石鼓水源项目技术团队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已取得省部级工法5项、中国电建集团工法2项、新型专利9项,立项科研课题6项,编制技术类论文27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5项。通过将智慧工地管理系统、BIM技术、GIS系统与现场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结合模型深化、工艺模拟、碰撞检查、工程量复核等手段,在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综合应用,返工率减少65%,安全效率提升40%。 与此同时,各类创新竞赛和活动也如火如荼开展。“科技强企、奋斗有我”为主题的青年科技论坛上,来自14个单位的17名青年科技干部围绕科技创新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宣讲,结合创新实践发表创新思路和见解,展望未来科技事业发展愿景。市政工程公司“我的高质量发展观”创新创效大讲堂中,来自一线项目的16名青年职工结合自身岗位实际,从不同角度讲述创新创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创新创效的方式方法,推动职工创效向“新”而行,科技创新以“质”致远。华中区域部组织的AI应用竞赛紧密结合市场营销工作实际,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涵盖市场营销方案和招投标方案编制、市场营销信息收集等多个方面。青年员工不仅提升了自己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还为市场营销工作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智动未来 加快创新速度 绿水青山间的人机共舞。在云南丽江上白麦光伏项目施工现场,青年团队操控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力运输重载电动无人机群,犹如“天外飞仙”般把块块光伏板、支架等运抵施工现场,单次运送时间从传统人背马驮、索道运输的数小时压缩到几分钟,打破了高海拔区域地形陡峭、斜面坡度大材料运输极其困难的窘境。施工高峰期,多达37台无人机累计起降30万架次,累计运装光伏板21万块,组件支架4800吨,单次运送塔材长达50米,提前2个月完成建设任务。在其示范带动下,水电十四局承建的多个光伏项目陆续采用此方法,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动案例,青年人主笔的高陡边坡光伏电站无人机群吊装施工技术研究也有了更多新鲜的一手资料。 “双碳”目标下的创新坐标。在云南昆明电建科研大厦,青年技术人员把“智慧+节能”技术投向了屋顶和幕墙,全过程BIM的应用让屋面光伏板和建筑物日照最优对接,让新型光伏幕墙大放异彩,也让塔楼上风力发电机吹来最强劲的电。通过基于BIM技术的超高层建筑光伏及风力发电一体化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使新能源电力应用于建筑内部公共区域照明,每年大约能节约120吨标准煤,减排87吨二氧化碳和数吨其他污染物。 当安全生产插上科技翅膀。云南会泽区域指挥部脑包及沙河塘送出线路施工现场上空,“无人机安全员”正在对铁塔上的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提醒喊话。通过智能化飞行路径规划,无人机安全员实现了对24.7公里线路范围内的全天候监控,有效覆盖所有关键作业点。通过搭载可清晰识别毫米级裂痕的4K分辨率高清摄像头,确保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不漏死角”“不留盲区”。“空中+地面”的双重值守,预防了超过10起潜在安全事故,安全监控效率提升150%,原本需要数小时的人工巡检,现在仅需几十分钟即可完成,有效优化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与高效性。 逐步打卡上班的工作搭子。在引江补汉项目部,科研团队正在探索和研究智能化综合加工厂、智能机械施工装备、污水处理设备、智能机器人及其他物联网设施,致力于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风险的建造方式转变为人机协同的智能建造模式,实现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降低施工管理成本,提高工程建设效益。未来,更多的机器人工友将和我们一道推动水利水电工程行业“智慧升级”。 和煦的春风捎来蓬勃生长的希望,青春的创造送来令人欣喜的讯息。“青年创新创效我们能做什么?青春+创新=?”水电十四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水电十四局青年科技论坛 水电十四局青年参加云南省振兴杯大赛并获奖 青年员工讲述项目科技创新故事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