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和水有缘,不仅名字里带水,更要像帆船一样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汪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他的“航程”没有驶向真正的汪洋大海,而是驶进了滇中大地深处的隧洞与沟渠。在“世纪工程”的工地上,六年的青春岁月里,他以隧洞为海、以铁铲为桨,在涌水突泥的惊涛骇浪中劈波斩浪,架起了一座连通生命之水的虹桥,也找到了家的港湾。 在艰难险阻里奋楫成长 于惊涛骇浪中奋勇划桨,是海员的无畏担当;在艰难险阻里奋楫成长,乃汪帆的不渝信念。自2019年投身项目建设以来,汪帆历经十余次塌方、涌水突泥、软岩变形等抢险战斗,从现场管理的“初航者”到工区主任的“领航员”,每一步都踏在浪尖之上。驱使他一路蜕变的是党员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亦是水电十四局人血脉相承的坚韧精神。 提及抢险经历,最令汪帆刻骨铭心的是2021年10月4日那场突如其来的“水灾”。松林隧洞SLT1+826掌子面突发大规模突泥涌水,日涌突水量高达2万立方米,相当于八个泳池的水量在一日间倾泻而出,整个隧洞瞬间陷入被淹没的绝境。“当时真的给我吓懵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啊!”恐惧如潮水般将汪帆淹没,从未见识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场景!泥水漫至腰间,手电筒的光束都无法穿透那黑暗与浑浊,仿佛置身于一片混沌的汪洋。“多亏项目负责人当机立断,带着领导班子直接冲进现场指挥。‘所有人听口令!一组人去接排水管,二组人赶紧装排水泵!’他嗓门震天响,我们跟着他分工干活。大家连轴转了两天两夜,困了就靠着墙眯会儿,手上活可一刻没停。”正是这次生死考验,让汪帆对隧洞施工中潜藏的地质灾害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恐惧不再是他前行的阻碍,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对大自然敬畏的种子,更强化了他对施工安全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当2023年8月1日,松林隧洞SLT3+158.1洞段再次遭遇涌水突泥的险情。此刻,身为工区主任的汪帆已然沉稳如岳,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展开抢险。凭借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他提前在隧洞内配备了充足的排水管道、备用水泵及发电机等关键设备,为抢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施工过程中,他严格执行超前探孔施工,通过精准监测探孔出水量,提前预判潜在风险。当突泥涌水再次肆虐时,汪帆挺身而出,率领团队乘坐皮划艇,逆水而上,深入隧洞腹地。在漆黑如墨、积水深达1.8米的隧洞下台阶,汪帆以铁铲为桨,奋力划破浑浊水面,向着深处挺进。皮划艇在激流中起伏,却在他的掌控下稳如泰山。经过30分钟惊心动魄的抢修,抽水机终于再次轰鸣作响,现场随之响起胜利的欢呼,险情得以成功化解! 架起了一座连通生命之水的虹桥 小鱼坝倒虹吸是全国在建的首座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倒虹吸拱桥。由于水利工程中桥梁经受的荷载是公路桥梁的数倍,水流对桥跨结构的冲击如“怒涛拍岸”,因此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施工提出了极高要求。 作为工区主任,汪帆不敢懈怠。为确保现场施工关键部位把控准确,汪帆带领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8.5岁的团队共同学习,把图纸规范看熟看透,反复推演钢管吊装路径、焊接顺序等核心工艺,与领导班子一起探讨关键部位的把控方法。在他的带领下,安全员全天候驻守现场,以“零容忍”态度杜绝违章作业;气象监测系统实时预警,遇大风天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这支青年铁军用专业与坚守,将“纸上蓝图”转化为“工地标准”,为后续施工打下坚实基础。在主拱圈高标号混凝土浇筑之前,汪帆联合质量部、实验室的同事们多次组织工艺试验,调整配合比确保密实度。正式浇筑前多次演练混凝土调度情况,确保混凝土连续浇筑。在第一根浇筑完成后,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做出改正。“家有余粮心不慌”是他六年下来的经验总结,因为他坚信:凡事只有做到提前规划,遇到突发状况才能从容应对。 2024年5月20日,随着最后一处拱肋精准就位,小鱼坝倒虹吸主拱圈完美合龙。从边坡开挖,到拱座浇筑,再到拱肋吊装,最终拱桥合龙,汪帆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拱桥顺利合龙,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在螳螂川上,这是他们对滇中引水工程的一份献礼。有人开玩笑:“520拱桥合龙,简直是现实版的鹊桥相会!” 家是最温暖的港湾 暮色将青山晕染成蜜糖般的暖金色时,汪帆沿着被车轮碾出深深辙痕的碎石路往家走。安全帽檐下凝结的汗珠在夕阳里闪着细碎的光,远处飘来妻子温软的呼唤,饭菜的香气勾得人心里酥酥软软。这间朴素的农家小院,此刻比任何星级酒店的套房都让他觉得踏实。 说起这段让人羡慕不已的婚姻,汪帆总带着工地上特有的憨厚笑意:“与我媳妇组建家庭,也是缘分使然。当时我分管蔡家村6#洞,我爱人是队伍资料员,有了接触的机会才慢慢走到一起。”六年前初到项目部时,汪帆怎么也想不到会在荒山野岭中扎下根来。“最开始仅仅是觉得这是一份能挣钱的工作,能养家糊口,减轻父母的负担。但工作这么多年,我觉得我从事的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希望、是责任。” 如今的汪帆儿女双全,在他肩上又多了一份父亲的责任。休息的时候,汪帆最喜欢把两个小宝宝带去小鱼坝观景平台。如今的小鱼坝早已变了模样。全国首座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倒虹吸拱桥如彩虹般横跨山涧,汪帆抱着女儿,牵着儿子,缓缓走向观景平台。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拂过面颊,女儿肉嘟嘟的小手紧攥着他的衣角,儿子则兴奋地指着远处虹桥大喊:“彩虹!爸爸造的彩虹!”汪帆笑着蹲下身,将儿子抱起放在护栏边,望着不远处的长虹饮涧:“这可不是彩虹,这是爸爸和叔叔们用日日夜夜搭起来的‘钢铁长龙’。” 夕阳将虹桥镀上金边,两个小小的身影在父亲臂弯里摇晃。远处螳螂川泛起粼粼波光,近处炊烟正袅袅升起。这座即将通水的虹桥不仅连通着干渴的滇中大地,更将他的青春、爱情与责任,永远镌刻在这片他深爱的红土地上。 从涌水突泥抢险中成长,到虹桥横空的钢铁长龙,汪帆用六年青春在滇中大地谱写下了一曲破浪者的赞歌。当小鱼坝倒虹吸的清流奔涌向滇中大地时,当孩子们指着虹桥骄傲地说“这是我爸爸造的桥”时,这份自豪,便是工程师最珍贵的勋章。正如他所说:“我的帆船没有驶向真正的汪洋大海,但在这‘世纪工程’的工地上,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乘风破浪的人生航程。” 汪帆对小鱼坝倒虹吸压力钢管质量进行检测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