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扎根一线担使命 坚守初心铸精品

发布日期:2025-09-16 信息来源:建筑工程公司 作者:高祥 角扬莲 摄影:罗中静 字号:[ ]

在金沙江畔的银江水电站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与湍急的江水声交织成一首建设交响曲。晨光中,一个头戴安全帽、工装沾满泥点的身影,正半蹲在厂房端墙铝板旁,手持卷尺反复测量缝隙宽度,转头对技术员说:“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内,这是整个电站的‘脸面’”,语气坚定。他叫高祥,37岁,水电十四局建筑工程公司的“双一级建造师”。这个从东北黑土地来的汉子,十五年如一日奋战在工程一线,参与建设多个重大工程。从陡峭的锦屏山谷到金沙江的险滩,他走过的地方,他以专业和执着,丈量着工程精度。

锦屏历练:质量意识的萌芽

2011年夏,23岁的高祥背着行李走进锦屏水电站工地,彼时的他未曾预料,这片峭壁林立的山谷将成为锤炼他职业生涯的“钢铁熔炉”。当同龄人在城市写字楼里敲击键盘时,高祥却在爆破后的烟尘中指导排险、处置突发问题。那年冬季格外寒冷,泄洪洞遭遇断层破碎带,涌水如注。作为现场最年轻的技术员,他却第一个冲进齐膝深的冰水里。整整72小时,他和工人们轮番抱着注浆机,在刺骨的水流中实施“超前小导管注浆法”。工服结了一层冰壳,安全帽上的探照灯成了黑暗中最执着的星火。当最后一处涌水点被封堵时,这个东北小伙瘫坐在泥浆里,却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这段经历让他悟出:“水利工程没有浪漫主义,1%的误差可能就是100%的灾难。”

锦屏这座305米高的双曲拱坝是当时世界第一高坝,泄洪洞龙落尾段的设计流速达52.5米/秒,这个数字让所有参建者都捏了一把汗,传统浇筑工艺在“水流子弹”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在海拔2000米的泄洪洞内,空气稀薄而潮湿。高祥每天准时出现在钢筋丛林中,举着强光手电用水平尺测量混凝土的平整度。工人们常见他单膝跪地,将水平尺紧贴在湿漉漉的混凝土面上,眼睛几乎贴着尺面查看读数。“5毫米”,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数字,“误差超过5毫米就得返工”,隧洞壁上凝结的水珠不时滴落,在他的质检记录本上晕开一片片水渍,但那些用红笔标出的每一处瑕疵却无比清晰。

“知道52.5米/秒的水流意味着什么吗?”有一次,他指着隧洞弧顶对年轻技术员说,“就像有人用高压水枪对着你的脸连续冲击。我们要建的,是能抗住这种冲击的‘盔甲’。”说完,他又俯下身去,用手指轻轻摩挲着一处几乎不可察觉的凹凸——那里只有3毫米的误差,但在他眼里,这是必须消灭的隐患。

2016年,锦屏水电站进入收官阶段。当其他同事开始憧憬庆功宴时,高祥却埋首档案室里,面对堆积如山的施工资料——仅质检报告就达12万份,这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这座世界级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却因历时八年、人员更迭而出现了记录标准不一的问题。“这不仅是档案”高祥抚摸着资料上深浅不一的签名,“这是几万名建设者的青春。”他连夜设计出档案“三色分类法”:红色的标签标记着大坝主体结构等关键工序,必须逐页复核;黄色的标签就像警示牌,代表需要对此进行抽样复核;绿色的标签则像畅通的绿色信号灯,这类档案属于标准化记录,可以直接归档。随后90天,他带领6名“90后”技术员昼夜奋战,直至最后一份资料归档。窗外,朝阳为锦屏大坝镀上金辉。

2017年,锦屏水电站荣膺“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詹天佑奖”。业主单位表示,这座大坝不仅工程质量过硬,档案管理也同样规范、完整。而高祥只是摸了摸档案柜上那三色标签,默默微笑。

精益求精:技术突破提升质量标准

2017年的深夜,昆明。时任公司履约处主管的高祥案头铺满了写着密密麻麻批注的《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与规范汇编。“那半年里,他手机相册里全是思维导图,连吃饭都是在默背条文。”同事回忆道。凭借极致专注,他在两年内接连取得水利、建筑两个一级建造师证书,成为公司当时鲜有的“双栖专家”。

他的证书并非纸上谈兵。2020年在凯里环城高速房建项目中,他跨界应用水利防渗技术,创新“止水钢板+遇水膨胀胶条”组合工艺,使渗漏率降低72%,刷新行业标准。业主方在巡视现场时惊叹:“这哪是传统的建设工地,简直是精密仪器组装现场!”

应对挑战:守住质量的底线

2021年昆明恒大项目突遭资金链危机,时任项目副经理的高祥正在医院照顾发烧的女儿。接到停工预警后,他连夜编制出《材料保全应急预案》,次日清晨便带着团队清点库存物资。“那一个月他微信步数每天都超2万步”项目总工回忆道,“从协调混凝土供应商暂缓发货,到组织农民工工资核算,他像人体计算机一样并行处理多个线程。”最终,稳住了项目基本盘,损失降至最低。

如果说恒大危机考验的是应变,那么海拔3000米的两河口项目则是一场硬仗——高原缺氧、疫情冲击、工人难找……面对这些困局,作为项目“掌舵人”的高祥推行“破壁管理”:要求项目部职工和作业人员“同吃、同住、同办公”,促进团队融合,实现1+1>2的战斗力。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作风。每周开展警示教育学习,筑牢安全防线;同时在施工质量常规管控措施基础上,实行关键部位施工前开展样板引路、实施样板间、工艺性试验,保证实体施工质量。最终项目不仅连续4个季度获评“合同履约优良单位”,更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高祥本人也被评为“优秀项目经理”,在实现高质量履约的同时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

初心不改,质量是工程的良心

如今在银江水电站,高祥的“极致要求”更为人熟知。作为金沙江中游“一库十级”收官之作及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银江水电站是全国唯一建于城市中心区的大型水电站。在大坝与厂房装修项目中,他立下“铁规”:每块花岗岩饰面板必须完成“六面防护”,要求质检员用强光手电45千瓦·时角检查接缝。有次发现工人为赶进度少涂一层防水涂料,这个平日温和的东北汉子当场拉下脸:“江水腐蚀是十年的事,但良心是一辈子的事。”妻子在视频通话中抱怨他“把工地当家管”,他却悄悄将女儿用乐高搭建的“理想大坝”照片设为手机屏保——那歪斜的积木块里,藏着他最柔软的执着。

从业15年里,高祥的足迹遍布西南三省,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某项目基坑降水失败教训”“高寒混凝土养护和装修工程施工要点”。问他秘诀,这个东北汉子搓着皴裂的手笑道:“干水电这行,就得像江水——攻坚时要雷霆万钧,沉淀时要滴水穿石。”

暮色中的银江水电站,混凝土泵车仍在轰鸣。安全帽上斑驳的划痕在夕阳中闪烁,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工程师的初心,不必人人可见,但必须永远可靠。”此刻,项目建设中的每一寸坚实的肌理,都是最有力的见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