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崇山峻岭间、在异国荒野中、在急难险重的工程一线,总有一群人用脚步丈量山河,用仪器标定经纬,用匠心浇筑梦想。水电十四局青海格尔木抽蓄电站项目测量队队长陈建辉,便是这样一位扎根工程一线三十余载的“国土测绘者”。从滇西高原到三峡大坝,从非洲雨林到云贵深山,从青葱岁月到两鬓微霜,他在祖国水电事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版图上,刻下了一座座工程的坐标,也书写了一段段关于坚守、担当与奉献的动人篇章。 初心如磐,扎根测量一线三十载 1990年7月,20岁的陈建辉踏入原水电十四局四公司楚雄双柏电站项目部,成为一名测量队技术员,从此与测量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初入职场的他,很快就被测量工作的严谨性与艰辛性所震撼。作为一个测量人员,每天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翻山越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暴雨中艰难前行,只为获取最精准的数据。然而,这些挑战非但没有让年轻的陈建辉退缩,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白天,他跟着老师傅跑遍施工现场;夜晚,他挑灯研读专业书籍。凭借这股韧劲,他很快便掌握了测量工作的各项专业技能。 1993年8月,陈建辉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他被提拔为广西天生桥电站项目部测量队队长。在这个工程项目中,他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复杂地形带来的技术难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自此,湖北、广西、刚果金、马达加斯加、加蓬等国内外多个区域的重大工程项目,都遍布了他的足迹。每到一处,他始终以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高质量完成各项测量任务,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更见证了中国水电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辉煌历程。 勇战高原,攻坚克难显担当 2024年3月,54岁的陈建辉再次背起测量仪器,踏上青海格尔木南山口这片海拔3500米的高原冻土。这是他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又一次重大挑战。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60%,昼夜温差大,大风、沙尘暴、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却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世界高海拔地区装机容量最大、调节库容量最大的抽蓄电站的主战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不仅施工难度大幅增加,测量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刚到工地那天,走两步就喘得厉害。"陈建辉回忆道。刚到这里,这位老测量人不仅要对抗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更要直面复杂地形带来的测量难题,因为传统测量方法在这里频频"失灵"。 面对困难,陈建辉没有退缩。他深入研究地形特点,多次召开技术研讨会,反复论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决定采用“卫星定位+传统测量”的双重技术手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高原地区卫星信号时强时弱,测量数据频繁出现偏差。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陈建辉连续数日扎根现场,顶着寒风和烈日,详细记录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信号波动规律。经过无数次试验和调整,他终于探索出一套适应高原环境的精准测量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工程建设领域,测量精度就是生命线。”陈建辉深知。 四月的南山口,风里还裹挟着冰碴子,像刀子般刮过抽蓄电站的下水库工地。此时,电站正处于主体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而测量工作作为这场战役的"眼睛",一刻都不能松懈。 面对陡峭险峻的山坡和强烈的高原反应,陈建辉带领团队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在缺氧环境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收集测量数据。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精准,他们巧妙设置测量控制点,灵活运用水准仪测量高差,全站仪确定平面位置和角度。在持续的严寒与高强度工作中,他们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顽强的意志,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工程建设筑牢了精确测量的坚实根基。 精益求精,匠心铸就精品工程 陈建辉的办公桌上,那台卡西欧fx-5800P测量计算机格外显眼,外壳已磨损破旧,计算机上的按键已模糊。这是他2008年参与马达加斯加贝岛公路项目建设时领的工具,如今已跟随他辗转了8个项目,有着17年的工龄了。 “仪器会更新,技术会迭代,但设备再先进,人的责任心才是定海神针!”他常对队员说。 翻开陈建辉那本已经泛黄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准确,及时,认真,负责"八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这不仅是他的工作信条,更是他三十余年测量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南山口抽蓄电站这个"世界屋脊"上的超级工程中,陈建辉将这份承诺化作了毫米级的坚守。工作中,他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每日开工前的仪器校准,到因地制宜的测量方案制定;从现场观测的标准化操作到数据的多重校核,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陈建辉常常这样告诫队员。 在一次下水库大坝基础测量中,组员小王发现某个高程数据与设计值偏差1.5cm。虽然这个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但陈建辉坚持:“1.5cm可能导致大坝应力分布改变,必须重新测量!”于是,他带领团队顶着狂风,重新布设了控制点,在连续工作16小时后,最终证实是仪器在低温环境下的偶然误差。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让南山口项目测量数据的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以身作则,传承工匠精神 作为测量队队长,陈建辉他始终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位队员。 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检查仪器设备,调试设备精度、标注当日测量重点;晚上收工后,他又会组织队员们开会总结当天的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工作中,陈建辉非常注重对年轻队员的培养,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测量经验传授给他们。从仪器操作到数据处理,他总是手把手地耐心指导。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批年轻队员迅速成长为测量团队的骨干力量。 "陈队长不仅教会了我们测量技术,更以身作则,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位年轻队员说道。 在生活中,陈建辉像一位大家长般守护着队员们。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由于高原环境恶劣,为此很多队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陈建辉主动为队员们准备抗高原反应药品,时刻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想方设法缓解他们的不适症状。工作之余,他经常与队员们促膝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因为他,这支测量团队变得更加团结、稳固。 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 30多年来,陈建辉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工程一线,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 在南山口项目期间,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工地上空的星光,千里之外的家人总会浮现在他的脑海,愧疚与思念涌上心头。但他更清楚,作为一名测量工作者,肩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他必须坚守岗位。 他的手机相册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1岁的儿子正摇摇晃晃迈出人生第一步,照片里的自己还是满头黑发的青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镜头外的他两鬓已经发白,也鲜少有机会陪伴家人。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每当视频里传来儿子的询问,这位在戈壁风沙中都不曾皱眉的汉子总会瞬间湿了眼眶。可面对紧张的工期和复杂的测绘数据,他只能一次次把归期往后推。令他欣慰的是,妻子永远在电话那头温柔地说:"家里有我呢,你放心工作,照顾好自己。"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了支撑他穿越无数个荒原寒夜的力量。 三十四载风雨兼程,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两鬓染霜的"老测量",陈建辉用双脚丈量过祖国的千山万水,默默地在测量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如今,站在南山口的高原之巅,陈建辉望着库盆施工现场轰鸣的机械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这位老队长眼角泛起笑意:“干了一辈子测量,最骄傲的就是看到自己的数据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程。” 用坚守诠释劳动光荣,以匠心铸就时代梦想。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昆仑山巅,陈建辉带着队员又一次出发了。他们身后,去年栽下的高原红柳正顽强地吐露新芽。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