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乌蒙,绿动山河——会泽待补风电项目建设团队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5-05-19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公司 作者:张晓敏、姜丽苹、钟伟、林全兴 字号:[ ]

初夏的乌蒙大地,漫山遍野皆是簇簇新绿。远处山脊上,一排排洁白的“大风车”巍峨屹立,它们正是年发电量达9.3亿千瓦·时的会泽待补风电场。在1000多天的建设历程中,建设者们身披霞光,脚踏泥泞,在乌蒙山脊筑起了清洁能源的“绿脉长城”。

携手共进,鏖战深山夜雨

2024年国庆前夕,项目收到“7天内必须完成3台关键线路风机基础浇筑”的任务,而暴雨预警却近在眼前,项目经理余德琼连夜组建4个应急小组,一场与时间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前5天天气良好,团队加紧施工,顺利完成2台风机的基础浇筑。第6日晚上,质量员钟伟正核对着方量,还剩200方混凝土时,一旁安全员刘砖区的对讲机突然炸响:“刘工!山脚下雨了,罐车打滑!”

刘砖区迅速组织各小组调来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大家穿上雨具,挥锹垫石,齐心协力为罐车开路。当首辆罐车艰难抵达山顶时,山下却传来设备故障的消息。面对愈演愈烈的雨势,刘砖区立即向项目经理汇报情况,团队严阵以待,准备迎接这场风雨中的硬仗。

二十分钟后,余德琼带领队伍冒雨赶来。头灯在雨夜中闪烁,各组立即行动:物资组发放雨具,技术组调整混凝土配比,协调组指挥车辆抢修道路……团队在风雨中默契配合,并肩作战。然而,就在抢修道路初见成效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运输延误导致混凝土凝固,泵管突然堵塞。技术组李龙二话不说,带着组员冲进雨幕,一边紧急疏通管道,一边调配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在机械轰鸣与暴雨交织的工地上,他们争分夺秒,最终成功恢复泵送,为工程抢回了宝贵时间。

随着暴雨的持续冲刷,罐车队再次陷入泥泞。余德琼当即将众人分成两人一组,分段守护道路畅通。挂钢丝绳、指挥轮向、铺石垫路……在默契配合中,他们为罐车开辟出一条前行的路。

清晨9点,当晨光穿透云层,最后一车混凝土顺利入仓。手里捧着后勤组送来的热姜汤,望着彼此沾满泥泞却写满坚毅的脸庞,大家相视一笑。这场与风雨的鏖战,终以团队的坚守画上圆满句号。

坚韧执着,守住“高原模式”下的精度

在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和巨大的昼夜温差是他们的“必修课”。2022年秋,在综合楼基础绑扎现场,白日,烈日似火,建设者们的皮肤被晒得层层脱落;夜晚,寒风嗖嗖,他们只能紧紧裹住棉衣,在冷风中忙碌穿梭。

见习技术员林全兴的笔记本上,“每一根钢筋误差不超2毫米”的标准,写得格外工整。为确保工期,项目班子带头,24小时轮班坚守。晒脱皮的脖颈、冻裂的双手,成了他们独特的“奋斗印记”。最终,15天的任务,在众人齐心协力下,提前3天圆满收官。

风电项目里,220kV升压站的GIS设备安装对接,精度要求极高,需达到0.5毫米。经过半年磨砺的林全兴已成长为“升压站”设备管理的“小能手”。在狭窄的作业空间,他常常一趴就是两三个小时,仔细检查每个细节,专注测量管母线法兰对接情况。凭借这股执着与匠心,确保了一期和二期的220kV配电装置,一次性通过耐压试验,顺利并网成功。

2023年4月,高原倒春寒突袭,罕见的寒潮让夜间气温骤降,主变压器热油循环温度迟迟不达标。要知道主变压器安装耽搁一天,整个风电并网就得推迟一周!

危急时刻,总工程师程明洋迅速带领众人用棉被包裹设备,开启24小时轮班值守。工友老刘经验丰富,在设备间来回奔波,寒风如刀子般割着他的手,一道道裂口渗出血丝。工友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却笑着说:“咱这‘铁军’连雪山都能捂热!这点伤算啥?等把这温度搞定了再休息!”大伙你帮我、我助你,目光始终紧盯着设备参数。终于,在团队齐心协力下,主变压器热油循环温度达标,190MW主变安装顺利完成。

山海情长,共赴绿色发展之约

每年雷锋月,“红马甲”的身影都会成为山间一道亮丽的风景。项目部携手属地政府,化身志愿使者,穿梭在村庄里。他们清理垃圾,为居民普及用电安全知识,宣传森林防火,与周边居民们共同守护绿水青山。90后小张教会了独居阿婆使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里阿婆爽朗的笑声,奏响了跨越空间的温暖之音。六一儿童节递到芹菜小学孩子们手里那崭新的书包,整齐的文具,与其一起的,还有建设者们的殷殷嘱咐和对乌蒙山区美好未来的期许。

风机平台与支线道路间,11.2万株树木在山梁列队,2.5万公斤草籽在泥土中焕发生机。秉持“开发一处、守护一方”的信念,每座风机基座旁移栽的植被,每条施工便道上复绿的青草,都是建设者对自然的温柔承诺;当白色叶轮在云端转动,脚下的高原正以蓬勃绿意回应着建设者们对自然的敬意。

三年耕耘终有收获,待补风电项目顺利投产。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9.3亿千瓦时,替代28.24万吨标准煤,减少71.7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蓝天白云常驻,绿水青山长伴,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云贵高原,建设者们的奋斗足迹,早已与这片红土地紧紧相依。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