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基建版图上,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隧道如地下动脉,为发展输送能量。在隧道内完成“愚公移山”的,是一群默默无闻的TBM/盾构机工作者。掘进工程公司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A7标TBM施工经理部副经理兼总工程师李华平,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近日,他从国家级顶尖赛事——“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载誉归来,捧回优胜奖。这份荣誉如一束光,短暂照亮了这位常年在幽深洞口耕耘的工程师。光环背后,是他十三载如一日的坚守——与“大国重器”为伴,同岩石瓦斯博弈,在技术与意志的极限边缘不断突破,走出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地下长征路”。 从“听诊器”到“方向盘”,修理厂里走出来的技术掌舵人 2012年盛夏,23岁的李华平走出校园,一头扎进水电十四局设备运营中心修理厂,成了一名凿岩台车维修工。每天,他的双手浸满油污,扳手与万用表是最亲密的伙伴,耳边是机器轰鸣与异响交织的“交响乐”。他的工作,恰似给这些“钢铁巨人”听诊治病。 “那时候,他眼里的光跟别人不一样。”当年带他的老师傅至今记得,别人嫌修理工作既枯燥又脏累,李华平却干得津津有味。机器出故障,他蹲在旁边能琢磨大半天,油污蹭满工装也毫不在意;每次排除完故障,他都会掏出笔记本一笔一画记下故障原因、排查过程和解决办法,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就是在这时养成的。 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笔记本,成了李华平技术生涯的起点,也让他养成了“追根溯源”的习惯,为他日后开展大型盾构/TBM项目的技术工作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正如一位同事所言:“他能从TBM操作屏上最细微的参数变化,判断出刀盘前方岩层的软硬变化,这本事,没在修理厂摸爬滚打过几年,是练不出来的。” 从手握“听诊器”的维修工,到执掌TBM技术“方向盘”的总工程师,李华平用了五年。这五年,他把课本里的理论知识,揉进了无数个具体的故障点里,熬出了别人拿不走的“硬功夫”。 转战南北,在挑战中淬炼创新利剑 李华平的足迹,始终跟着公司工程的难点走。从吉林HJ引水隧洞工程建设、成都地铁18号线的城市地下空间开拓,到新疆KS隧洞的极端环境挑战,再到如今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国家水网建设,每一个项目都是一块“硬骨头”,却也成了他淬炼技术的“熔炉”。 新疆KS隧洞项目,无疑是其中最艰苦、也最富成果的一站。这里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高瓦斯、强岩爆、软岩大变形等难题层出不穷。“遇到条件差的时候,掘进一米都异常艰难”,新疆KS隧洞项目,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战场”。那里的地质条件堪称“地质博物馆”——高瓦斯、强岩爆、软岩大变形等轮番“发难”,有时一天掘进一米都异常难。然而,压力越大,他却越能抓住技术关键。面对长达16.5公里、后又延长3.3公里的出渣难题,常规方案成本高、效率低,他每天跟着皮带机走完整条线路,记录每一段的负荷数据。最终,拿出《TBM施工长距离隧道皮带出渣系统技术研究》方案,通过调整驱动布局、精选皮带型号,再配上精细化的维护管理,硬是实现了“小马拉大车”的奇迹,一下节省成本235万元。面对TBM与钻爆法交叉施工的通风难题,他盯着隧道图纸看了整整两天,突然眼前一亮:“竖井不就是天然的排风通道吗?”他重新设计通风路线,利用竖井排风,不仅减少了风机配置,还让洞内空气质量达标,又省了85万元。 最大的挑战,是穿越162米的高瓦斯煤系地层。用敞开式TBM做这项施工,国内没有成熟先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瓦斯爆炸,无异于“刀尖上跳舞”。那段时间,李华平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桌上铺满了图纸和稿纸,连吃饭时都在琢磨防爆方案。“每一个参数都要算三遍,每一个步骤都要想到最坏的情况。”他带领团队给设备做防爆改造,在隧道里加装实时监测仪,把施工流程细化到“每十分钟检查一次瓦斯浓度”,牵头编制出《深埋长距离TBM煤系地层瓦斯及不良地质施工工法》。最终,他们零事故、精准地穿越了这片“雷区”,为行业竖起了新标杆。 专利工法,从“解决问题”到“创造标准” 李华平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攻克重大工程难题上,更藏在施工的每一个细节里。他有双善于“找茬”的眼睛,更有一颗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匠心。工地上的小隐患、小麻烦,别人可能习以为常,他却非要琢磨出解决办法。 一次,他看到工人转运TBM滚刀时,沉重的滚刀在平板车上来回滚动,稍不注意就会砸伤手脚。他回到宿舍就画图纸,用废钢材做模型,反复调整角度和固定方式,最终发明了“一种盾构机刀具运输托架”。他看到内燃机车偶尔跳轨,修复要耽误两三个小时,影响效率,便蹲在铁轨旁观察,发现是轨距容易变形导致的,就牵头研制了“快速修复轨道轨距装置”,几分钟就能把轨距调准,大大提高效率。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发明,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安全水平和施工效率。每一项成果都源自现场,服务现场。截至现在,他参与获得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已有6项,发表的《TBM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技术》等3篇论文。 但他的追求不止于此。“一个人的经验再丰富,也不如一套标准管用。”他积极参与编写公司级《TBM掘进施工技术规程》,把自己多年的“绝活”变成了清晰的操作步骤,连新手照着做都能少走弯路。他还把一线成功经验凝练成工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行,推动了公司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到制定标准的引领者,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亦师亦友,“李老师”的传帮带 在项目上,年轻技术人员更喜欢称李华平为“李老师”,这种称呼里,是同事对他的信任与亲近。 “李老师从不直接给答案,总让我们自己先琢磨。”一位年轻同事说,第一次参加技术讨论会,他提出的方案漏洞百出,脸都红了,李华平却没批评他,反而笑着说:“想法不错,咱们再一起看看,哪里能改进。”他陪着重新梳理数据、分析问题,直到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李华平总说:“掘进事业是百年大计,得有人接棒。”他特意给年轻人“压担子”,让刚入职的大学生参与技术课题,鼓励他们大胆提想法;他组织定期培训,把自己的笔记、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还搞起“师徒结对”,自己带徒弟,手把手教他们看图纸、调参数、处理故障。 “跟着李老师干,不仅能学技术,还能学到踏实做事的态度。”这是团队里年轻人的共识。在他的带动下,环北A7标TBM施工团队成为了一支既有战斗力、又有凝聚力的技术团队。 载誉归来,平凡岗位铸不凡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代表中国技能人才竞技的最高水平,是对参赛者理论功底、实操技能和创新思维的综合考验。在比赛中,他精准操作、对复杂技术问题进行透彻分析,提出独特解决方案,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最终捧得优胜奖。 “这是实至名归!”捷报传回项目部时,大家都为他高兴。面对掌声和赞誉,李华平却很平静。他说:“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我们整个团队,属于所有常年奋战在深山隧洞里的同事。它让我知道,我们平凡工作,也有大价值。” 如今,在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A7标TBM施工经理部的隧道里,李华平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他依旧每天钻进幽深的隧道,盯着操作屏上的参数,听着TBM运转的声音,守护着这条“地下生命线”。 十三载“隧”月,李华平的“地下长征路”是一个普通技术工人的成长史,更是掘进工程公司TBM/盾构施工者奋斗的缩影。他们在黑暗中掘进,用匠心打磨技艺,在祖国大地深处书写担当。 在TBM操作间操作 检查皮带支架间距 李华平教徒弟检查全站仪 李华平(左一)在赛场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