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劳动光荣】发光在一线:全国劳模杨文清的坚守与担当

发布日期:2025-05-12 信息来源:混凝土公司 作者:严芳丽 摄影:谷学楠 字号:[ ]

在崇山峻岭间,混凝土浇筑的轰鸣声与机械的铿锵声交织成一曲建设者的赞歌。全国劳动模范、水电十四局混凝土公司一线骨干杨文清,59岁依然主动请缨,奋战在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江补汉项目的施工现场。他用39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一线即战场”的信念,以创新的施工技术、严苛的质量管理和无私的传帮带精神,为新时代劳模精神注入鲜活注脚。

扎根一线的“水电铁人”

杨文清自1986年加入水电十四局以来,始终奋战在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一线,以“螺丝钉精神”扎根艰苦环境,攻克技术、质量难题。

20世纪80年代,面对进口沃尔沃装载机因配件昂贵无法修复的困境,杨文清揽下重任,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装载机,一点点拆卸,一步步摸索,仔细比对图纸,逐一测量零件尺寸,自主研制替代配件,成功修复设备并大幅降低成本,展现了早期技术攻坚的魄力。

1999年,他率队进驻地质条件恶劣的小湾水电站,在泥石流频发、交通闭塞的峭壁上开辟25.52公里场内公路。面对施工人员违规操作时,他严令返工。路面回填按施工标准,需要每隔30厘米铺一层回填料再铺水稳层,一共要压8道。施工人员为图省事,一次性将所有回填碎石铺上,压上混凝土,以为没人能看出来。杨文清发现后,毫不留情地要求这段路面全部重做。最终,杨文清带领团队承建的5B合同段质量和安全荣获全线唯一的一等奖。

2021年,杨文清挂职云南泸水市,将工程管理经验转化为特色产业规划,推动建成香料示范园、咖啡烘焙车间,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施工现场的质量“守门人”

2024年,他转战引江补汉项目部,继续在一线发光发热。

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关键项目,引江补汉工程地质复杂、技术难度高。杨文清以数十年经验为依托,在施工管理中严格把控质量,成为工程推进的“定海神针”。

清晨7点半,当阳光洒向工地,杨文清的身影已出现在施工现场。他常说:“钢筋是建筑的骨骼,要经得起CT扫描”。

在钢筋加工区,杨文清随手抄起卷尺就往钢筋笼里钻。“主筋间距误差超标3cm,立即返工!”这句严厉的批评,让年轻技术员记住了严苛的质量标准。他落实“钢筋工程三检制”:自检要画等高线、互检要测保护层、专检要用钢筋扫描仪,确保每根钢筋都像长在图纸里。

烈日下,他俯身用塞尺一寸寸检测混凝土平整度,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滴落,却在记录本上写下“3号作业面局部超差1.5mm,需打磨处理”的严谨结论。有一次,暴雨突袭,他带头冲进浇筑仓,抢在雨水渗入前完成施工缝覆盖保护,嘶哑着嗓子指挥:“防水布再压严实!这方混凝土要是‘吃’了雨水,咱们全得返工!”

青年技术员感慨:“杨总的眼睛就是标尺,他摸一下模板的振动频率,就能判断浇筑密实度是否达标。”

青年成长的“引路人”

杨文清不仅以技术服人,更以人格魅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将“工匠精神”代代相传。针对年轻技术员经验不足的问题,他结合案例系统讲解质量通病与解决方案。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工地的今天,杨文清坚持带着年轻人用最“笨”的方法感知质量。智能温控系统屏幕上跳动着混凝土的实时数据,他却把年轻人赶进闷热的浇筑仓,让他们贴近尚有余温的混凝土面上,用敲击的办法辨别密实性。他常举着满是老茧的手掌示范:“摸这里——如果振捣不到位,表面会有细密的‘鸡皮疙瘩’。”这种“触觉+数据”的双重校验,让“95后”技术员小肖近距离学习了核心技术。

从青丝到白发,杨文清用双脚丈量过数十个国家级工程的施工现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现场管理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千万次严谨的推敲,以及一代代建设者对“工匠精神”的永恒传承。正如他所言:“一线是战场,更是课堂。”他以行动证明:奋斗者的光芒,永不褪色。

杨文清在施工现场指导青年员工

杨文清指导维修工人查找设备故障原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