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铸丰碑

发布日期:2025-10-16 信息来源:土木工程公司 作者:张钰珏 程庭浩 字号:[ ]

10月的青藏高原,寒风裹挟着苍茫气息掠过群山,勾勒出雄浑壮阔的雪域画卷。在这片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的土地上,水电十四局的建设者们以钢铁意志扎根雪域,于岩层深处开掘希望,用青春与坚守延续“地下铁军”“水电劲旅”的荣光,在“世界屋脊”书写着新时代水电建设的壮阔篇章。

海拔凌绝志越昂

每年11月伊始,3500余米高海拔的施工现场便被冰雪覆盖,零下一二十度的极端低温中,一夜降雪量可达3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狂风裹挟着积雪,将逶迤的群山连成无垠的白色屏障,秋树褪去色彩,只剩黑色枝干在风雪中挺立,构成了这里独有的苍茫景致。对于项目部的人来说,雪是他们日常工作环境的底色,是高寒缺氧挑战的直观体现,是水电建设时默默相伴的“伙伴”,也是工程竣工后回忆中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在这片广袤无垠、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项目部承担的任务艰巨而紧迫。现场狂风呼啸,暴雪如注。工人们身着厚重的防寒服,却仍被冻得手脚麻木。他们紧紧抱着精密又沉重的仪器,在没膝深的积雪中艰难挪动。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力气,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队伍后面会一直有一小段深深浅浅的“轨迹”,那是他们用双脚奋力趟出的印记。可这“轨迹”存在不了多久。走不了多远,鹅毛般的大雪便会纷纷扬扬地飘落,以极快的速度将脚印无情地抹平,仿佛他们从未走过一般。但他们知道,即便脚印被雪掩埋,他们的使命与坚持,如同雪域高原上屹立不倒的山峰,永远不会被磨灭。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句镌刻在项目部的标语,正是建设者的真实写照。截至2025年10月,水电十四局共有上百名员工投身于项目建设当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上展示新时代建设者的风采。这支以90后、00后为主力的年轻队伍,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中淬炼成长。

为让青春力量“留得住、扎得深”,项目部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把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党建工作整体布局当中,常态化开展节日慰问、集体生日、困难职工帮扶、文体竞赛、读书会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的暖心举措,切实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有效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注入内生动力,为打造更多优质水电工程凝聚强大合力。

艰难何惧负荣光

项目施工区域地处雪崩高发区,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远超常规工程。隧道最大埋深达1800米以上,高地温、高地应力、岩爆、突发性涌水等不良地质风险集中显现,加之常年雨雪天气导致的洞内零下低温、4至6米厚的积雪,以及极端天气引发的交通中断、物资短缺等难题,共同构成了工程建设的“硬骨头”。

面对极端地质条件与高海拔环境,项目管理团队始终秉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与院士、高校科研团队进行合作,深化产学研协同攻关。针对施工中遇到的工程难题,累计立项相关科研课题10项,其中参与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1项,为高原复杂环境下水电建设技术的创新突破奠定坚实基础,为工程安全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结合工程特点,项目部持续深化传统施工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积极推广引进“新设备、新工艺”,针对传统钻爆法施工中存在的效率瓶颈、安全风险及资源浪费等问题,

创新应用“8+X”智能机械、BIM+GIS等技术,实现技术攻关与工艺创新。重点引入全电脑多臂钻台车、智能拱架台车、混凝土湿喷机等大机配套设备,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施工目标。在智能建造设备赋能下,隧道工程从“经验依赖”转向“科学智能”。目前,施工现场洞内钻孔、爆破、大机设备、出渣、支护等多项工序紧密衔接、高效推进,极大提高了项目安全生产效率。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项目部大力推行样板引路、首件引领,积极打造开挖、支护等样板标准化工作面,全力塑造“标准看得见、过程控得住、成果留得下”的品质工程标杆。设置“质量哨所”,严格落实“自检+复检+终检”三检制度,层层把关、环环紧扣,全面筑牢工程建设的质量防线。在2025年“质量月”活动中,项目部凭借扎实的质量管理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荣获业主单位授予的“质量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样板工程”优秀创建单位、2025年度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在这片雪域高原之上,新的故事正在被书写。

履责于行显担当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然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尤为脆弱,破坏容易修复难,在高原上施工更需要注意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项目地处环境敏感地带且位于国家地表Ⅰ类水水源地,环水保要求极高。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现场管理水平,项目部始终坚持绿色施工理念,将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置于施工管理首位,多措并举推进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在环境监测方面,项目部布设了废水处理站、环境监测、扬尘噪音监控、水雨情监测点等设施设备,实时监测环境。所有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项目部智慧建管中心,通过数据整合分析与智能判定,实现对施工现场生态环境的智能评估。项目部还同步因地制宜推进复绿工程,在洞口边坡、进场道路等区域采用喷播植草、撒播草籽、云杉种植等方式修复,落实精细化养护,植被成活率达99%,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成功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打造出高原绿色建设的示范样本。

除了守护生态,央企担当更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2023年,项目周边区域突发雪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一场救援行动迅速而有序地展开。从情况上报,到计划制定,再到组织人手,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得干净利落,没有丝毫耽搁。

不等雪完全停下,一大片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队伍,如同蓝色的洪流,朝着山腰快速移动。他们途经扭曲变形、还冒着火星的电线塔,没有丝毫停留;路过被雪崩裹挟而下的巨石,脚步依旧坚定。直到前方山路被厚厚的大雪截断,他们才停下脚步。此时,一句坚定的声音在这片蓝色的队伍中传递开来:一定要把他们救出来!救援人员们拿起铁锹,一下一下地奋力铲着积雪,誓要将那几辆车从这茫茫大雪中解救出来。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一次呼吸都坚定有力。所幸,救援行动十分及时,被困人员安然无恙。

在此次救援行动中,项目部迅速响应、冲锋在前,以高效组织和有力举措全力投入抢险救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的使命与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树立了负责任、敢作为、勇担当的央企形象。

风雪仍在继续,建设者的脚步从未停歇。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浇灌的事业,正如同高原的格桑花,在严寒中绽放、在坚守中永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