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日的晨光爬上秦岭崖壁时,隧道口的工程车已排成沉默的长龙。橘色安全帽的工人们蹲在碎石堆旁吃早饭,馒头就着咸菜,呼出的白气与山涧的薄雾交织在一起。洞口上方悬着红底白字的标语:“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测量——护青山无恙”,十二个字像一串密码,锁着人类与山岳博弈的智慧。 岩层的私语 掌子面在第三次弱爆破后露出真容。工程师老张用地质锤轻敲岩壁,叮当声在山体内部响起回响。“听见没?这石头在说话呢。”他抚过渗水的裂隙,岩层上的纹理宛如古树的年轮,默默诉说着八百万年前地壳运动的沧桑巨变。短进尺施工像一场谨慎的对话,每次只掘进0.8米,用微量炸药温柔地叩开山门。年轻技术员小陈盯着监控屏,爆破震速始终控制在1.2厘米/秒以下——“比山下佛坪村的鸡扑棱翅膀还轻。” 钢铁与根系 初支班的工人抱着钢筋网片钻进隧道,潮湿的空气中飘浮着速凝剂的气味。他们用22毫米的砂浆锚杆扎入岩体,如同给大山针灸。老焊工王师傅在拱架上点燃焊枪,蓝焰舔舐钢骨的瞬间,飞溅的火星像极了佛坪夏夜的萤火虫。“强支护不是硬碰硬”他抹了把汗,“得学山里的老松树,石缝里扎根,风雨里弯腰。”混凝土喷射手小吴背着六十斤的喷管,将掺有合成纤维的灰浆轻柔地敷于岩壁之上,犹如医者细心地为受伤的山体涂抹草药。 丈量时光的人 测量组的小郑每天要进洞七次。全站仪的红色激光扫过刚喷浆的断面,屏幕上跳出毫米级的位移数据。洞顶渗水在安全帽上奏响清脆的乐章,而他,却在笔记本上勾勒出一朵油菜花的模样——那是他早晨路过村口时,瞥见的农家阿婆正将红布条系于测量桩上,口中念念有词,为山神指引方向。现代电子监测系统与传统敬畏在山腹中共存:自动化传感器潜伏在支护结构里,而洞口土地公像前的香炉,始终萦绕着沉香的细烟。 黄昏的平衡术 夕阳将吊车影子拉长投在油菜花田时,爆破主任老李正在计算次日装药量。他的茶杯里泡着山茱萸茶,电脑屏幕上曲线起伏如秦岭群峰。“弱爆破不是力气小”他指着三维地质模型解释,“得顺着岩石的脾气。”屏幕上的红蓝光斑闪烁,恰似民宿屋檐下的灯笼。远处,收工的哨音悠长响起,工人们如鱼儿般依次而出,他们穿着沾满泥浆的胶鞋踏过田埂,每一步都惊起片片花瓣,它们轻盈飘落,将安全警示牌上黄底黑字的“慢”字点缀得如同点点碎金。 夜巡者 月光爬上钢拱架时,守夜人老周打着手电钻进隧道。他触摸着支护面微湿的混凝土,像老农抚摸稻穗。手机突然震动,监控中心发来预警:K0+020段拱顶沉降量达4.3毫米。他疾步走向目标断面,手电光柱里,裂缝如细蛇般蜿蜒。“没事,咱勤测量不就是防这个嘛。”电话里安抚完值班领导,他掏出喷漆在问题区画了个醒目的红圈,宛如给山体病灶系上祈福的红绳。 山鸣谷应 秦岭腹地的山体正在经历一场精密的手术。自调压井检修路隧道顺利进洞以来,开挖二队以日均超设计进尺1.2米的速度啃噬岩层,村民们送来的竹筐山樱桃在工棚外摞成小山。每轮爆破后的清晨,阳光总会沿着新成型的隧道轮廓渗进来,在未及清理的碎石堆上镀出金边,惊起岩缝里临时栖居的红嘴蓝鹊。技术员们昼夜轮值盯着全站仪,当掘进机再度启动时,显示屏上的坐标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洞内弥漫着钢铁与岩石摩擦产生的焦煳味,混合着竹筐里熟透樱桃的甜香。三十公里外高铁站的汽笛声偶尔随风窜进隧道,在尚未贯通的岩体间折返成模糊的回响。佛坪村的孩子们把风车插在便道旁的樱桃树上,那些旋转的彩色光斑正随着施工进度向山体深处迁徙。 老张蹲在洞口的弃渣堆上,看见碎石缝里钻出一株野油菜花。他想起项目部墙上的标语:“以进尺丈量文明,以爆破亲吻大地,以支护对话永恒,以测量雕刻时光。”身后,载着砂石料的卡车驶向村中民宿工地,而更远处的山巅,今年第一场春雪正在消融。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