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肚子”里的党员先锋队——旭龙水电站主厂房土建安装转序攻坚战纪实

发布日期:2025-10-11 信息来源:土木工程公司 作者:赵重懿 摄影:喻红婧 字号:[ ]

9月30日,在滇西北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一声振奋人心的消息回荡在金沙江旭龙水电站地下厂房:“主厂房土建向机电安装转序!”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标志着这座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水电站正式迈入全新的机电安装阶段。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清洁能源重点工程和“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之一,旭龙水电站不仅承载着区域能源保障的使命,更成为中国水电人智慧、技术与毅力的集中展示。从地质挑战到技术攻坚,从传统工艺到科技创新,从绿色施工到智能管理,这座“地下宫殿”的每一次进展,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匠心独运与创新突破。

技术引领,毫米级精度雕凿“地心工程”

旭龙水电站主厂房坐落于海拔2000余米的横断山脉腹地,主体结构全长204米,跨度达29.9米,净空高度79.3米。工程面临断层发育、岩爆频发等极端地质条件的严峻考验。

“我们是在大山肚子里‘绣花’,每一步都得靠技术先行。”项目部总工程师万新这样形容施工难度。为此,项目一开始建设团队就深度融合三维激光扫描与BIM建模技术,将厂房轴线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其中,项目部划分党员责任区,鼓励党员主动认领“毫米级精度”攻坚任务,由党员骨干牵头成立技术攻关组,白天盯在现场采集数据,夜晚围坐研讨模型优化,推动党建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团队创新构建“四维防护体系”: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实时监测围岩动态,分层实施表层、浅层与深层支护,有效遏制岩爆风险。尤其是在爆破工艺上,团队优化钻爆参数,采用“双导洞开挖+边掘边支”工法,不仅实现“爆破即通行”,更创下施工支洞月进尺170米的旭龙速度。项目通过多轮专家论证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关键部位建立交叉作业协调机制,全面提升复杂工况的适应性。三维扫描与数字建模的协同应用,实现了全工序可视化模拟,显著提高了施工协同效率和资源利用精度。同时,以旭龙水电站为依托,项目研发制造的国内首台套大纵坡斜井智能掘进台车,将斜井钻爆施工由“人工”向“机械化”“智能化”的转变,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安全为基,立体化网络守护“每一‘米’进展”

在地下深达百米的施工现场,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项目团队构建起“天眼监控+地面巡查+网络信号全覆盖”的立体安防系统,实现洞内作业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

“我们对爆破振动速率实施了严格管控,确保其处于极低水平,以此最大限度降低对围岩的扰动。”生产副经理向才华介绍。此外,项目还率先实现洞内网络信号全覆盖,确保应急通信畅通无阻。

在党建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方面,项目部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组建“党员先锋队”、成立“青年突击队”等形式,将安全意识深植于每一个作业环节。在1号基坑(首仓)清基的关键任务中,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主动担当、冲锋在前,全力开展专项攻坚。队员们以高标准严格把控基岩面清理质量,坚持精细施工,确保基岩面各项指标完全达到要求,为后续工程高质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些严密管控措施的支撑下,旭龙水电站持续保持安全生产零事故的良好记录,开挖半孔率保持在90%以上,岩壁梁混凝土表面达到“镜面级”光洁度。项目部严格执行分级爆破振动管控标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体系,确保每个环节风险可控。通过人员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强化作业规范,依托BIM智能集成平台实现全要素数据融合,构建涵盖人员、设备、环境、资源及管理的五位一体智能预警体系,全方位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质量至上,“镜面混凝土”与智能工艺树立行业标杆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在旭龙厂房中,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岩锚梁的镜面混凝土——表面光洁如镜、平整如砥,被誉为工程的“视觉名片”。这背后,是“党员先锋队”主动认领“镜面混凝土”质量攻坚任务,由党员骨干牵头成立“质量工艺攻坚组”,带着“毫米级误差不放过、丝缕气泡不留下”的信念,全程参与配比调试、浇筑和振捣等把关,用党徽在混凝土罐车旁闪耀的担当,将精细工艺刻进每一方混凝土。“我们不只是在建一个水电站,更是在打造一件艺术品。”项目部副书记邮进表示感慨。

转序过程中,项目严格执行《精细化交面实施细则》,组织多部门联合验收基底高程、岩面质量与尺寸偏差。机电单位同步进场,完成钢筋绑扎、埋件定位等作业,实现土建与机电“无缝衔接”。混凝土浇筑全程实施温度监测,严控结构裂缝产生。施工过程中所有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均严格达标,机电标段同步完成水轮机肘管埋件精准定位与分层浇筑,全程监测温度防裂,确保工程质量零缺陷。

绿色赋能,打造“零排放”生态水电样板

旭龙水电站从规划之初就明确“生态优先”原则,致力成为绿色水电的示范工程。在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引领下,党员带头主动认领生态责任区,带头攻坚砂石零排放、植被保护等关键任务,让党旗在生态保护一线高高飘扬。

项目团队集成多项环保技术:拌合系统实现零排放,施工废水100%循环利用;联合清华大学开发智能调频通风系统,有效控制粉尘与能耗。

“我们不仅要建设电站,更要护江。”项目经理李涛的话语掷地有声。项目特别建设鱼类过鱼通道,保护金沙江珍稀鱼类洄游通道,维护生物多样性。装配式营地与清洁能源的综合应用,构建起低碳施工的完整闭环。通过构建预防-治理-修复全链条环保体系,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危废管理双零排放,将环保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拌合采用零排放工艺从源头控制污染,配套水资源循环系统破解施工水污染难题,综合应用扬尘控制与弃渣场复垦技术减少水土流失,切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

“转序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项目经理李涛表示,“后续阶段技术更复杂、要求更精细,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

项目通过强化与设计、监理及机电单位的协作,建立高效沟通机制,系统破解交叉作业难题,为后续安装奠定坚实基础。机坑清底精准卡控基底高程与平整度,联合核查地质条件与岩面质量,同步推进机电作业,真正实现从土建“交棒”到机电“奠基”的高效转序。

绿色动能,点亮新时代。当“旭龙水电站”发光标识在深邃的洞室中亮起,那抹跃动的暖光里,映照着洞壁上一行醒目的标语——“初心钻,赤心砼”;当金沙江的奔流与机组的轰鸣即将交响,这座矗立于西南边疆的“能源心脏”背后,是党旗在大山“肚子”里猎猎飘扬的身影:一支由党员骨干组成的先锋队,正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凿穿岩层,用“党建引领聚力攻坚”的担当淬炼品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的不仅是清洁动能,更是共产党员“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炽热初心。

旭龙水电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种精神:是“初心钻,赤心砼”党建品牌下的生动注脚——面对中高地应力、变形等施工难题,党员突击队立下“岩层不低头,我们不后退”的军令状,用“钻”的韧性攻克地质关隘;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坚守延续——在混凝土浇筑的“毫米级”精度战场,党员技术骨干24小时轮班蹲守,以“赤心”打磨每一方砼的温度;更是中国水电人献给这个时代的厚礼——当党建红与生态绿交相辉映,当党员先锋队的身影与机组轰鸣同频共振,旭龙水电站正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动能”,在大山的深处,书写着新时代水电人“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发展”的忠诚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