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老将”付友军的平凡奋斗史

发布日期:2025-03-27 信息来源:土木工程公司 作者:杨稷源 摄影:魏建明 字号:[ ]

早春的小鱼坝裹着薄雾,付友军蹲在仓库门口核对钢材台账。沾满灰尘的安全帽下,白皙的脸庞泛着高原特有的红晕。这个总爱把“琐碎小事”挂在嘴边的年轻人,正是滇中引水昆明1标项目部的供应链“大管家”——30出头的他是进场时间最早的“老员工”。在这里,他见证了项目的开工奠基、茁壮成长、冲刺决战。

精打细算的艺术

如今,面对项目部降本增效的目标,付友军将物资管理玩成了“精打细算的艺术”。他总念叨着“省下的就是挣下的”:水泥采购要掐着雨季前下单,钢材库存得精确到每根钢筋的用量,就连设备维修也分成了“急救”和“预防”两本账。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工作做得这么细致时,他总是笑呵呵地解释:“小账不可细算,采购支出占工程成本的40%-60%,这里节约一点,那里节约一点,聚沙成塔就能为项目部省下一大笔钱!”说得兴起,他便摊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标注里藏着工地版的“财富密码”。

2024年,付友军主动请缨对施工用电进行市场化交易,改变传统的峰谷平模式,采用“输配电费+电能电费”的市场化模式。凌晨三点的办公室,空调嗡鸣声盖不住他嘴里念叨的算盘珠子——“把去年8月到11月的用电数据再捋一遍。”他对着电脑屏幕敲下最后一行公式,Excel表格突然跳出一串红色报错。额头渗出细汗,他想起别人的嘲讽,“市场化交易?你们工地连峰谷平都搞不懂”,指甲在橡皮擦磨秃的笔记本边角抠出一道白痕。

三天后,项目部会议室投影仪亮起,付友军指着叠加了气象预报、施工进度和电力市场K线图的PPT。旁人不解:“小伙子,你这是要把工地变成证券交易所?”“您瞧这曲线,”付友军调出实时数据,在他连夜整理的《用电优化方案》里,每道工序都精确匹配了电力市场波动周期:拌合站凌晨蓄冷、照明系统改用智能调控,一毫一厘间电费单价足足降低了6分钱/度。

2024年底结算会上,当财务念出“用电成本降低90万元”时,付友军自豪地抬起了头,他摸着笔记本新增的三大本用电数据,眼里闪着比星光更亮的光:“咱们这账本啊,越算越少了。”

让矛盾变合力

付友军深知,工地上的矛盾就像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微小裂隙,看似坚固的结构若没有信任灌注的“砂浆”,终会在风雨中分崩离析。在供应商、施工队与项目部三方博弈的棋盘上,他总以“将心比心”为棋,走出化解僵局的妙手。谈及最难攻克的降价谈判,他总先为对方算清利益账本:“运费省下这么多,足够乙方多接两单零散活儿,账本上的数字比口舌之争更有说服力。”他咧嘴一笑,眼角皱纹里沉淀着十年工地的风霜,笑容却如焊枪熔接钢筋般炽热,藏着与尘土共生的生存智慧。

那年冬天,供应商因资金周转犯了难,付友军裹着棉大衣冲进对方办公室,冻红的指尖在Excel表格上划动:“您看,若现在断料导致工期延误,违约金是那么多;若咬牙撑过这半月,您周转资金足够结清工人工资——这账,您比我更清楚。”谈判陷入僵局时,他竟拽着老板登上小鱼坝观景台,凛冽寒风裹挟着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灌入耳畔。他指向远处蜿蜒如巨龙脊骨的引水隧洞,声线裹着砂砾般的沙哑:“大哥,这工程就像条盘踞山间的龙,眼下就差您这‘龙鳞’——混凝土供料。龙若卡在这儿,咱们所有人的饭碗都得砸进雪地里。”老板望着苍茫山色,喉头滚动了半晌,最终在合同上按下红印,临走时重重拍了拍付友军肩头:“你小子,比我还懂‘共生’的理儿!”

矛盾消弭的密码,深埋于付友军对“共生逻辑”的深耕。复工复产后,他主动将“人机料法环”的复核验证权拆解共享:邀请其他部门参与材料入库验收,教会他们识别水泥标号与钢筋锈蚀度;让施工队老把式指导优化仓储布局,将易潮钢材架高离地30公分;甚至拉上监理与供应商一同在拌合站排查粉尘超标风险。供应商老板也感慨道:“过去总觉得你们是‘刁难’,如今才懂这是联手堵‘命门’——人机料法环都安全了,咱们的饭碗才真能端稳!”

工地上的“双面人生”

工作时的付友军是台永动机:笔记本上勾画的待办事项像行军路线图,手机24小时开机,连梦里都在算钢材损耗率。可下了班,他又是工友聚会的“开心果”:帮厨娘腌咸菜、教新手焊工摆姿势,甚至能在沙地上画出女朋友的简笔画。“家人总催我结婚,但我更想先把项目干漂亮了。”他望向远处山峦,眼里有光在闪烁。

在付友军的宿舍床头贴着一张泛黄的图纸,是引水隧洞的线路图。每晚睡前,他总会用手指沿着隧洞线路摩挲一遍,仿佛在抚摸自己的孩子。床头柜上还摆着两个相框:一张是父母在老家麦田里的合影,一张是女友去年生日时寄来的手绘卡片,上面写着:“等山里的水淌进万家,我就来工地做你的新娘。”

深夜的工地,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混着远处山涧的流水声,在付友军耳畔织成一首奇特的安眠曲。他熄了床头灯,却舍不得合上眼皮——隧洞线路图在月光下泛着淡青色的光,像一条蛰伏的银龙。手指抚过图纸上蜿蜒的曲线时,他总会想起女友手绘卡片上的那句话,笔触稚拙却温热,仿佛能焐热山岩里渗出的寒气。

次日晨光初露,付友军已蹲在钢筋堆旁核对料单。工友老李拎着铝饭盒凑过来,浓重的口音裹着笑:“付工,这姑娘可真俊哩!”付友军抹了把额头的汗,从兜里掏出磨损严重的笔记本,扉页上夹着女友去年寄来的银杏叶标本,叶脉间他用红笔标着工程进度节点,像给爱情镶上了刻度。

站在小鱼坝倒虹吸观景台上,付友军望着即将贯通的引水隧洞,山风卷起他的工服下摆。远处,运送混凝土的罐车像一串流动的珍珠,蜿蜒穿过层峦叠嶂。他忽然想起六年前刚来工地时的情景:那个背着双肩包、在碎石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青年,如今已能触摸到云岭的水脉。“我的故事确实很小,”他对着群山轻声说,“但把千万个这样的故事摞起来,就能垒成改变山河的力量。”山间回荡的风声,仿佛应和着他的心声。付友军摘下沾满水泥的安全帽,额角的汗珠在夕阳下泛着微光。六年前初到滇中引水昆明1标时,这个年轻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工地上的“年轻老将”。

“镇墩浇筑就像绣花。”他总爱用这句话调侃自己的工作。此刻他指向远处正在生长的镇墩,夕阳为钢筋铁骨镀上金边。"单根钢筋能扛住十吨拉力,可真正挡住万吨水压的,是它们咬合成的网。"六年间,他经手的混凝土方量可以铺就一条通往月亮的路,却连一张工作照都没留下。当别人追问他的梦想时,他笑着抹了把汗:“等工程竣工那天,我想带着老婆孩子来小鱼坝倒虹吸桥上转一圈,告诉他们——这水里流淌着的,有爸爸六年的青春。”

设备巡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