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年时光,足以让青涩的种子在沃土中扎根抽芽;一年磨砺,足以让初入职场的新人在实践中褪去稚气、收获成长。在引江补汉工程这片承载着国家使命与时代担当的热土上,水电十四局引江补汉土建8项目部新职工们已度过了入职后的第一个春秋。他们从校园走向工地,从理论迈向实践,在成本管控、测量一线、安全管理、人事行政、材料质检、宣传报道等不同岗位上,以青春之名坚守,以奋斗之姿前行,用汗水浇灌成长,用行动诠释担当,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征程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注脚。 张馨予:在成本管控与风险防范中彰显担当 从初涉水利经营的懵懂新人,到如今在成本管控与风险防范的“后方战场”稳步前行,入职引江补汉8标项目部一年以来,我扎根核心业务,锤炼综合能力:从识图算量起步,到掌握结算全流程,每一次严谨核对签认量、单价与材料核销,都是对工程成本基石的精打细算;在保险理赔战线,我积极跟进建工一切险、团体意外险等实务,从现场查勘定损到沟通协调、推动赔款到位,在化解风险中守护项目权益;在产业工人一站式服务中心,我熟练开展项目部数字孪生建设讲解,向来访者生动展示引江补汉8标项目的风采。此外,担任团支部书记的职责,进一步拓展了我的视野。我深刻认识到,经营工作虽不在轰鸣一线,却同样是驱动“大国重器”精密运转的关键一环;青年虽显稚嫩,同样能在淬炼中成长为支撑大国重器稳健运行的青春力量。 黄浩:“测量”时刻注重细节和严谨 倏忽间,入职测量岗位已满一载。当双脚第一次踏进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这宏大的工程现场时,我仿佛听见了江河奔涌的脉搏与钢铁碰撞的铿锵——而我手中的仪器,竟成了参与这部国家重器精密“雕刻”的刻刀。 从校园到崇山峻岭的施工现场,角色转换伴随着无数个第一次的磨砺:第一次在凛冽山风中稳住三脚架,第一次因毫厘之差的数据反复验证到深夜,第一次在泥泞边坡上扛着仪器摸索前行。我深知,每一次测点定位,都是引汉江水北上的关键坐标;每一份平差报告,都牵动着工程安全与效率的神经。全站仪的棱镜、RTK的天线,在烈日下、风雨中,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了我感知大地脉搏、校准工程方向的延伸。前辈师傅一句“测量是工程的眼睛”,让我顿悟这份职业的分量——毫厘之差,便是天地之别。 一年时光,汗水与数据一同沉淀。我逐渐褪去生涩,从依赖师傅指点到独立承担工区测量任务,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严谨与担当。当看到图纸上精密的线条在脚下的大地上渐次成型,当亲手复测的桩位为盾构机指明前路——这份由精确数字转化为宏伟实体的成就感,是任何言语都难以承载的。 测量之路,亦是丈量自我成长的坐标。未来征途漫漫,我将继续以仪器为笔,以大地为卷,在这项惠泽千秋的水脉工程中,刻下属于测量者微小而笃定的印记——因为每一个精准的坐标,都是对时代使命无声而郑重的回答。 李茸强:角色认知的深化与专业能力的锤炼 入职以来,作为一名安全管理人员,在这一年的实践中,我完成了从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思考、主动作为的角色转变。我学会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施工现场环境中,快速辨识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等各类风险点。每一次安全巡查,不仅仅是走过场,而是带着“找茬”“挑刺”的眼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引江补汉8标工程涉及领域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应用,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深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主动学习新规范、新标准,研究典型事故案例,了解智慧工地安全监控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适应岗位需求,达成“持续学习”的能力。入职一年,我已深知,安全管理这份职业将在我心中深深扎根。它让我体会到了责任之重、使命之艰,更让我感受到了守护生命、守护工程的崇高价值。我将永葆敬畏之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水利工程安全卫士,为筑牢水利事业的安全堤坝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让青春在守护江河安澜、工程平安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石宇琦:从实践淬炼到能力进阶 一年来,我满怀热忱投身人事行政工作,在实践中锤炼成长。人事领域严守“严谨”与“公平”准则:薪酬管理零误差,工资测算、保险核对精准无误,报表按时按质报送;绩效考核与干部任免秉持公正,职工台账动态更新,夯实数据基础。 聚焦管理优化,牵头撰写修订7项管理制度,覆盖人力资源、薪酬绩效、公章规范、文件流转、人才培养、干部待遇及业务支出等全流程,形成闭环管理,让制度落地见效,为项目部高效运转注入刚性支撑。 行政事务中,对外对接业主监理时资料交接清晰、流程顺畅;对内策划节日活动凝聚合力,常态化开展营地安全检查筑牢防线。 岗位历练能力,挑战促进成长。在师傅指导下,每项任务都成为能力沉淀的基石。未来,我将带着实干积淀,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新领域续写奋进篇章。 顾松麟:以“材料质量”筑牢工程根基 不知不觉来到引江补汉工程8标项目部已一年了。初到项目时,相较于在网上见过的南水北调工程资料,亲眼所见的场景给了我更为震撼的视觉冲击。原来,“大国重器”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壮阔实践——20#检修交通洞顺利贯通至主洞、输水隧洞2TBM始发洞圆满完工、“江汉龙安号”组装完成即将始发……每一个节点的突破,都让我心潮澎湃。这便是我们在8标奋战300多个日夜换来的成果,能成为这项国家历史性工程建设的一员,何其有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园里习得的理论、书本上见过的知识,终究难以替代实践的锤炼。这一年里,在往返工地与实验室的奔波中,在各位前辈的悉心教导下,我收获颇丰:从当初那个连基础材料标准都分不清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如今能依据规范精准检测材料指标的“把关人”。我愈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材料数据,既是工程物资的“身份证明”,更是支撑技术方案落地的关键基石。 “工程未动,物资先行。”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配合部门守好工程材料的第一道关卡,以更严谨的态度把控材料品质,筑牢工程建设的基层根基,为将引江补汉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尹正方:测量征程中的成长与感恩 加入引江补汉8标这个大家庭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光中,让我结识了许多新同事,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让我收获满满,成长颇多。 初入测量队,面对各类精密仪器,我满心都是陌生与迷茫。水准仪、全站仪和扫描仪这些在书本上熟悉,现实中却操作困难的“大家伙”,让我一度不知所措。但在师傅耐心细致地教导下,我逐渐掌握了要领。从水准仪的调平、瞄准,到全站仪的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师傅一步一步示范,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错误,让我慢慢能独立完成基础测量任务。 在野外测量时,遇到复杂地形,同事们总是主动分享经验,告诉我如何选择最佳测量点,怎样避免外界因素干扰数据。同时也告诉我在现场需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注意事项。 随着工作推进,我学会的测量技能越来越多。不仅能熟练运用各种仪器,还能独立完成现场测量任务和数据处理。每一次成功测量,都让我信心倍增。 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从测量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测量员。感谢师傅的悉心教导,感谢同事的热心帮助。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用所学的经验和技能不断武装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引江补汉8标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朱洪林:小树新绿映征程 路旁的小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四季轮回间,我也从青涩的毕业生蜕变为项目部独当一面的成员。这一年,是一场蜕变与沉淀的旅程。 初涉职场,专业知识如迷雾笼罩的山峰,让我茫然无措。但日夜钻研中,我逐渐拨开迷雾,那些曾晦涩的概念如今已能熟练运用,成为解决问题的利器。同事间的相处曾让我如履薄冰,而今在倾听与包容中,我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并肩作战的默契化作前行力量。与监理的对接从手足无措到从容应对,质疑与挑战淬炼出自信,让我学会在风暴中稳健掌舵。 花开花谢,时光飞逝。这一年,我清晰地触摸到成长的脉络: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换,从生涩到熟稔的工作节奏。不足与短板也在实践中显现,它们如同路标,指引我精进的方向。我仍需以勤勉为舟,以学习为桨,在专业深海中继续探索,让自己成为更可靠的伙伴、更优秀的战士。 新岁启幕,征程再续。愿以初心为火,以奋斗为光,在时光长河中书写更璀璨的成长篇章! 桂彤语:用镜头与笔墨讲好工程里的温暖故事 一年前,我对着工地的钢筋水泥,手里的相机总像不听使唤。第一次剪的视频,自己都觉得节奏乱得像没调的歌,写的稿子满是学生气的套路,连“监理”“钻爆”这些词都得反复查资料才敢落笔。 现在翻文件夹,剪辑过的视频静静躺着,镜头里的混凝土浇筑有了呼吸感,工人师傅的笑容能让人跟着暖起来。百余篇稿子攒下来,不再是干巴巴的事件罗列——我学会在工地生活里找故事,在与人交往里品温度,连那些专业术语,都能嚼出背后的人情味儿。 变化藏在细节里:以前等着别人教“该拍什么”,现在会琢磨“怎么拍才动人”;策划活动时,脑子里冒出来的“科普+社区服务”点子,居然真的落地成了热闹的现场。直到那天站在讲台上,给同行讲“怎么让工程故事走进人心”,看着台下认真的眼神,才惊觉自己早不是那个连剪辑键都按不利索的新手了。 这一年,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突破,就是在一次次调整镜头、改稿、和工人聊天里,慢慢攒出了点底气。原来所谓成长,就是把生涩磨成笃定,让手里的笔和镜头,真的能讲好那些值得被看见的故事。 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青春感悟,共同勾勒出引江补汉8标新职工们在大国工程中成长蜕变的生动轨迹。他们的故事,是无数水利建设者青春奋斗的缩影;他们的成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业薪火相传的见证。未来,这群年轻的力量将继续以初心为舵、以实干为帆,在引江补汉工程的宏伟蓝图上,续写更多与时代同频、与工程共进的青春华章。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