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脊背上的通天之路——青海格尔木项目建设者征战“生命禁区”纪实

发布日期:2025-08-27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公司 作者:刘远鹏 摄影:康武 字号:[ ]

在昆仑山深处的南山口,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冻土连天际,风沙割人面。这里曾是“四无”之境——无水、无电、无信号、无路,却有一群水电建设者,用双脚丈量荒芜,用双手劈开阻碍,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一条承载希望的“戈壁天路”。

不畏艰险,谱写拓荒之歌

2024年1月,春节的团圆气息还萦绕在城市街巷,格尔木抽水蓄能项目的建设者们已登上越野车,驶向雪山深处的南山口。车轮碾过冻土层,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像在荒原上划下的“出征令”;手机屏幕跳转为“未知区域”,信号的消失没有拦住前行的脚步。

昆仑山的风,是这里的第一道“拦路虎”。零下近20度的极寒中,风如利刃般抽打在脸上,疼得人不敢睁眼;灰黄色的戈壁漫向天际,裸露的岩石在高原强光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建设者们裹紧厚厚的羽绒服,每一次呼吸都沉重而费力,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粘在眉梢和衣领上。

3月14日,当12间简易活动板房在荒漠中立起时,项目部终于有了“作战阵地”。从平整冻土地基到搭建双层板房,建设者们顶着严寒两班倒:白天,他们扛着建材在冻土上穿梭,鞋底粘满冰碴也不停歇;夜里,他们蹲守在工地旁,盯着混凝土养护的温度表,生怕一丝疏忽影响工程质量。“比原计划提前入驻!”当第一缕晨光照进板房时,没人在意脸上的冻伤、手上的裂口——荒芜戈壁上的“家”,终于撑起了遮风挡雪的屋檐,也拉开了南山口建设的大幕。

风沙砺行,坚守之歌

“在这里,连喝水都是‘计划经济’。”老钢筋工的一句话,道尽了建设初期的艰难。南山口的生活用水,全靠洒水车从几十公里外的格尔木市运来,每天的用水量要精确到“一杯水”:早上,一杯水浸湿毛巾擦把脸,就算完成了洗漱;洗菜、淘米的水要反复用,先洗菜再冲厕所;夏天出汗多,汗水混着沙土在皮肤上结成盐渍,工装硬得像块铁板,可洗衣洗澡却成了“奢侈事”——大家要等上一周甚至半个月,才能凑齐一批脏衣服,坐着车去市区清洗。

更让人揪心的,是荒野里的“不速之客”。野狼、狐狸时常在营地周边出没,哪怕是去几百米外的简易厕所,都要攥着手电筒“结伴而行”;夜里上厕所,更是被戏称为“高风险活动”,每个人都一步三回头。

缺氧、风沙、孤独,考验着每个人的身体与意志,但建设者们把“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的誓言,刻进了日常。项目经理闫武林,肩上扛着施工进度、安全保障、人员生活的重担,无数个深夜,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脑海里全是工程的细节:“有时候真觉得撑不住了,但一想到我们是先锋,就又有了劲。”54岁的测量员陈建辉,每天背着沉重的设备在冻土上穿梭,双手冻得失去知觉,却始终攥着测量仪不放:“数据不能有半点差错,这是工程的根。”工程科技部主任阳洛源,视频通话时被孩子问“爸爸,雪山的电站什么时候亮”,眼眶瞬间湿润——那一句稚嫩的提问,成了他坚守的温暖动力。

他们的脸上,都有南山口留下的“勋章”:黝黑的皮肤布满细密的裂痕,眼角眉梢嵌着洗不尽的沙粒;他们的手上,都有岁月刻下的“印记”:粗糙的掌心、皲裂的指腹,却能稳稳握住钢筋、扶住仪器。“苦是真的苦,但想到以后这里的电能照亮更多地方,心里就暖和。”老钢筋工的话,说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雪域加速度,攻坚之歌

从踏入南山口的第一天起,“快”就成了项目部的作风基因,高原施工黄金期短暂,只有抢在风雪来临前打通基础保障线,才能为后续工程争取时间。他们不到40天就实现“多重突破”。

原设计的施工便道要绕行一座大山,不仅耗时,还会增加物资运输成本。项目部党员突击队半个月10余次钻进山沟勘探,终于在山侧发现一条废弃冲沟。“改道!”经过反复论证,硬是将便道缩短了5公里,这不仅省下了运输时间,更让后续的建材运输效率提升了20%。

拌合站是筑路的“心脏”,负责输送混凝土的“血液”。项目部成立攻坚团队,白天协调建材进场,夜里监督设备安装,仅用40天就完成了从搭建到投产的全部流程。当第一方混凝土顺利产出时,建设者们围着拌合站鼓掌——“心脏”开始跳动,“天路”的浇筑才有了底气。

南山口的冬天,气温能降到零下25度,混凝土浇筑后很容易冻裂。为保一号施工支洞顺利完工,团队创新采用“三层保温法”:第一层,在隧道口搭起保温棚,里面架上燃油热风机,让洞内温度始终保持在5摄氏度以上;第二层,给混凝土运输车套上保温套,给输送泵管裹上电热线,防止混凝土在运输中降温;第三层,浇筑完成后,用阻燃棉被盖住混凝土,再铺上电热毯养护,专人每两小时测一次温度和强度。最终,一号公路隧道的混凝土强度合格率达到100%,支护结构没有一条裂缝,施工效率比常规冬季施工提高了30%。

迎难而上,谱写希望之歌

2025年7月9日,南山口的戈壁上响起了掌声与欢呼声——场内道路贯通仪式在这里举行。往来的工程车平稳驶过,载着设备与建材,驶向电站建设的核心区域;建设者们走在道路上,脚步比以往更轻快——他们知道,这条“天路”,不仅是电站的运输动脉,更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的“希望之路”。

如今,南山口电站的场内道路,每天有混凝土车、工程车沿着这条路穿梭,将建设所需的物资送进各个施工点;未来,当电站建成投产,这里发出的清洁电能,将沿着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照亮城市的灯火,温暖乡村的屋檐。

54岁的陈建辉摸着道路旁的防护栏,笑着说:“以后再来,就能指着这条路说,这是我们修的!”年轻的技术员们则对着雪山拍照,要把这条“天路”分享给远方的家人。

昆仑不语,天路为证。在南山口,风掠过南山口,吹动建设者的工装,也吹动了“天路”上的希望。建设者们用坚守打破了无水、无电、无信号、无路的“四无”之境的限制,用创新攻克了高原施工的难题,用担当筑起了一条连接现在与未来的道路。

上库1号公路

下库9号公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