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陕西东北部的黄河之畔,一项关乎榆林市经济命脉和民生福祉的百年工程巍然矗立。工程建设迎来了第五个年头,这里依然是项目部总工程师邵小刚倾注心血、奋力拼搏的战场。他目光如炬,锋芒不减,不断用智慧与担当书写着这一份属于他自己的工作笔记。 刻苦钻研 智破技术难题 从踏入榆林引水项目的第一天起,时任技术部主任的邵小刚便深刻认识到挑战的严峻性:一级泵站雄踞黄河之滨,建设临时围堰迫在眉睫,然而黄河复杂的水文条件,使得围堰的防渗与抗冲刷成为关键难题;加之地质条件复杂,围堰开挖量巨大,爆破参数更需反复优化。1号渡槽设计宏伟,长达230米,高耸75米,其下部独特的“梁式+三连拱”支撑体系,在严苛的施工环境下,对具体工法提出了极高要求。二级泵站依山而建,施工道路需穿越农田,如何规划安全高效、节约成本且避免征迁纠纷的路径,成为保障施工进度的关键。 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邵小刚白天扎根工地,不放过任何细节,探寻破局之道;夜晚则挑灯伏案,归纳总结,潜心钻研施工方案。 为集中攻克技术堡垒,项目部成立了“小刚创新工作室”,针对核心难点设立科研课题:《黄土高原明挖爆破参数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黄河主河道纵向大型堆石围堰关键技术研究》《超高度大跨度变截面悬链线无铰双肋拱式渡槽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紧邻黄河岸边51000千瓦级泵站深基坑施工安全技术研究》。每一项课题的圆满结题,都浸透着科研团队成员的辛勤汗水,记录着他们满身黄沙与日渐黝黑的肤色,也映衬着施工现场那热火朝天的奋斗图景。作为技术攻关的领路人,邵小刚始终强调:“身为技术工作者,为现场扫清技术障碍,是我们必须担当、也必定要完成的职责!” 精益求精 匠心铸就口碑 榆林引黄工程,承载着榆林数百万群众的生活用水保障与庞大石化工业的命脉维系,是榆林市“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对于水电十四局西北工程公司而言,该项目更是其深耕陕西市场的关键战略布局,自启动之初便备受瞩目。 肩负重任,项目部全体成员憋足一股劲,立下铮铮誓言:绝不满足于达到国内施工平均水平,更要打造精品,做出特色,树立标杆!“地下铁军”“水电劲旅”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信念基石与精神源泉。 这份信念,在攻坚克难中绽放光芒。挑战千米隧洞:面对长达1.02千米的1#隧洞施工挑战,项目部凭借精湛技艺与精细管理,将平均径向超挖值严格控制在12.2厘米的优异水平,并最终提前152天实现隧洞贯通,刷新了施工速度与质量的新纪录。创新巧建渡槽:1#渡槽的中槽墩设计为变截面空心混凝土柱,结构复杂。项目部大胆创新,采用“槽墩内部吊装塑钢模板,随用随割”的工艺方法,显著简化了施工流程,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为工程整体提速贡献了关键力量。优化泵站浇筑:面对泵站大方量混凝土浇筑需求,邵小刚同志与项目部深入研讨后,创新性地选择了性价比高、投入较低的塑钢模板施工方案。针对新工艺经验不足的挑战,他主动牵头技术部和工程部,先行组织小方量混凝土模板应用试验以积累数据与经验,成功验证后逐步推广至大方量混凝土施工中。过程中,他持续优化,通过对比传统模板与塑钢模板施工方法,不断改进施工工艺。该方案最终实现大面积成功应用,为项目部节约成本高达281.04万元。 在2023年项目大干期间,面对施工作面广、人员密集、现场问题繁杂的局面,作为项目部总工程师的邵小刚始终冲锋在前,频繁往返于多个施工面。为高效协调施工队伍、化解工作面交叉影响,他一方面积极加强沟通部署,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应用,显著提升了现场施工效率。在他的有力推动下,项目部最终荣获业主单位颁发的“年度综合考评一等奖”。 严字当头 携手团队共进 在技术部,邵小刚最常强调的就是:“干技术,必须一丝不苟。无论是编方案还是做交底,都要多角度审视问题,不能只盯着眼前那一亩三分地。” 新入职的毕业生小刘初到工地,就牢记了邵小刚传授的工作铁律:“规范标准是根本,施工图纸是基石。吃透图纸,看穿规范,才算得上合格的技术人。”对于新员工,他耐心指导,答疑解惑;面对老同事,他严格要求,排忧解难。编制方案时,他反复审核,结合丰富经验,优化不足之处,助力同事成长;处理内外计量时,他要求大家紧扣规范标准,务必细致入微,避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面对工地生活的单调,邵小刚主动融入团队,通过一场场酣畅的体育活动和一次次推心置腹的兄弟谈话,拉近了彼此距离,凝聚团队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工地上,大家就是一家人。心里有疙瘩、有疑问,尽管找我!”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技术口的工作,如履薄冰。今天的疏忽大意,谁知道明天会酿成什么大祸!”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这既是邵小刚的自我要求,也是对后辈的殷切期许。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匠人之心,熠熠生辉。那顶安全帽下的创新,那身沾满泥土工装包裹的匠心,正是激励无数后来者用智慧与汗水探寻人生价值的核心动能。为了让母亲河重新“活”起来,无数像邵小刚一样的水电建设者,身着泥浆斑驳的工装,无惧风吹日晒的黝黑面庞,将深夜不熄的灯光,化作最动人的注脚。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