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五重奏里的时代华章

发布日期:2025-04-25 信息来源:西北工程公司 作者:张德睿 字号:[ ]

在钢筋与混凝土浇筑的时代洪流中,总有一群人以工匠精神在机械的呼吸间镌刻永恒,追求卓越与完美。他们或俯身于轰鸣的车间描摹设备的年轮,或攀援在百丈云端丈量质量的刻度,于毫厘间见天地,在方寸处写春秋。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大地,这群匠人依然以最朴素的姿态守护着工业文明的根系——余江布满机油的手套与牛刚闪烁红光的万用表在此刻共鸣,高云奇鼓胀的工具包与李帅绷紧的卷尺在时空里交响,邵小刚的技术方案正翻涌出创新的潮声。五段迥异的人生轨迹,在时代的五线谱上碰撞出震撼人心的复调,这是关于坚守与突破的叙事诗。

【匠心传承篇】机械森林的守望诗人

在机械森林的深处,总能看到余江俯身保养设备的剪影。这位即将退休的老水电人,从他身上一点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每一台冰冷的设备,每一份沉重的物资,细致到每一个螺丝钉,无悔于每一次汗水的挥洒。他的坚守,犹如老树盘根,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见证了企业的发展与变迁。

每当下班之后,余江总会用绒布蘸着专用养护油,像擦拭传家宝般精心护理每个部位,夕阳如金,倾洒在繁忙的车间,将他那略显佝偻的背影勾勒得格外清晰,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为28台设备建立“健康档案”,短短4年累计保养记录摞起来足有两米高。“老伙计们得精精神神的”,他轻拍这些老伙计们,金属表面倒映的皱纹里盛满深情。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这些老伙计仿佛也有了灵性,运转如新,默默诉说着那些年共同奋斗的岁月。这份“零大修”的传奇背后,是138本写满注记的维保日志。这份深沉的执着与热爱,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职责范畴,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次的擦拭,都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他的手指轻轻滑过冰冷的金属,心中却涌动着无尽的温暖。这些设备,不仅是他的工作伙伴,更是他青春的见证者。岁月流转,他的坚守,犹如一道不灭的光,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那抹微光,穿透时光的尘埃,诉说着无声的坚守。余江的每一步,都踏出了责任的厚重,每一滴汗水,都浇灌了信念的花朵。他的故事,犹如一首穿越时空的悠扬老歌,在每一个角落轻轻回荡,以其独特的旋律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他的身影,成为后辈心中不灭的灯塔。

【新生力量篇】安全防线的破晓者

安全帽檐下,25岁的牛刚正在检查配电箱,这个扎根基层两年的“安全卫士”,用超越年龄的严谨在岗位上刻下守护的印记。他的巡查轨迹织就安全防护网,工装后背的盐渍绘制出责任的地图。从脚手架螺栓到配电箱标识,他以显微镜般的细致,逐一排查隐患,将安全规程编织成青春绚丽的篇章。当同事们笑称他是“移动的安全手册”时,他总腼腆地说:“每处细节都是生命的注脚。”这份超越年龄的责任感,让安全生产的理念深深烙印在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心中。去年汛期,他在暴雨中连续值守72小时,提前加固17处高危支架,避免万元损失。如今这个把《安全规程》当枕边书的青年,正用他的热血青春重塑守护的维度。

【应急先锋篇】永不停摆的民生时钟

“高叔,105的灯不亮了,您抽空给看看。”

“高叔,203的洗脸池水龙头坏了,您抽空给看看。”

“高叔,项目部停电了,咋回事,快看看。”

“高叔,2#塔吊断电了,您来看一下。”

……

高云奇总是笑着回应:“没问题,我这就处理。”

这是高云奇每天工作的常态,他的身影如同穿梭在繁忙工地中的使者,忙碌而不失条理。“高叔”的工装口袋永远鼓鼓囊囊:万用表、绝缘胶带、七种规格的螺丝刀.24小时待命的他,创下单日处理22次报修的纪录。面对纷至沓来的求助,他从未有过片刻的懈怠,他总能精准捕捉问题的脉络,犹如老猎手追踪猎物般敏锐而果断,手中的工具,犹如他指挥全局的魔杖,轻轻一舞,万物便归复原位。每一次修缮之后,他总是微笑着,眼里闪烁着自豪和满足的光芒。每一个故障的排除,都是他对责任的诠释,每一声“高叔”的呼唤,都是对他信任的体现。

【技术攻坚篇】技术攻坚的弄潮儿

作为榆林引水项目部的技术总负责人,邵小刚总是走在创新的最前沿。他深知,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挑战,他从不退缩,总是迎难而上,推动着整个项目向更高标准迈进。他的团队里,每个人都是他眼中宝贵的财富,他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共同为项目的技术革新贡献智慧与力量。百雨沟渡槽是榆林引水项目施工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地处地形地貌为中低山,沟谷呈“V”字型,地形破碎,沟谷岸坡陡峻,渡槽支撑体系施工为项目施工的“卡脖子”技术,面对架空高度超高、跨度超大、截面超大等这些“拦路虎”,邵小刚心中也犯起了嘀咕。但他没有畏惧,这位技术掌门人带领团队在图纸与山壑间架起创新之桥。当传统工法遭遇复杂地质,他果断挥出改革之剑——“钢管柱+贝雷桁架+盘扣满堂架”的组合拳击破技术壁垒,让工期提前30天的捷报响彻山谷。他深知,只有依靠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邵小刚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签订了8项科研课题合同,其中2项已申报公司级工法,且有1项荣获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外,团队还获得了1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主导编制了22篇技术类总结论文。他说:“技术人的浪漫,就是把不可能变成施工日志里的寻常事。”

【质量长城篇】毫厘之间的捍卫者

“师傅,这块不行,模板垂直度够不够,再校正一下。”李帅,这位“铁面无私”的质量管理员的严格在工地闻名遐迩,他随身携带的卷尺丈量着工程精度,总是以严格的标准审视每一处细节,不允许丝毫的偏差。在李帅的眼中,任何小瑕疵都有可能演变为大问题,他深知,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因此,他从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隐患。哪怕是最微小的误差,他也会亲自督促整改,直到完全符合质量要求。他的坚持与严谨,赢得了同事们的敬佩,也确保了每一项工程都能安全、顺利地完成。“质量管理先进集体”“2022年度质量样板工程”“2023年度质量样板工程……”奖章纷至沓来,但其中最为他自豪的,莫过于他与团队携手共创的卓越品质班组。秉持着人的生命安全是一切施工的前提、保证施工质量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1+1>2”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和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筑造精品,荣获了“中国建筑业协会2024年度工程建设‘质量信得过班组’一等奖”,当团队捧回奖杯时,他却在研究获奖证书上的防伪水印:“我们的工程质量,应该比这个更经得起放大镜检验。”这些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李帅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团队精益求精精神的认可。

五位匠人,五重维度,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建设者的精神图谱。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共同诠释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倾注匠心独运,于平凡的岗位上镌刻下不朽的印记。这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基建精神代际传承的新起点——当余江将工具交到晏齐南手中时,我们看见,工匠精神的火种正在燎原。

余江

牛刚

高云奇

邵小刚

李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