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高原难题,“镜面”品质彰显实力
——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发布日期:2025-09-29 信息来源:土木工程公司 作者:曾袁强 字号:[ ]

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川西高原,凛冽寒风常伴、昼夜温差超15℃,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极端天气下甚至会遭遇雨雪突袭——这便是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环境。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低温对混凝土浇筑的严苛考验,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挑战,让每一步施工都成为对参建者意志与能力的双重锤炼。

9月22日,正是在这样艰苦的高原环境中,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的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传来捷报——厂房岩壁吊车梁混凝土历经23天连续奋战,实现全部浇筑完成。经现场检测,混凝土结构表面平整光洁、色泽均匀如镜,棱角顺直分明,呈现出高品质的“镜面”效果,体型平均偏差仅0.9厘米,合格率达100%,这一成果赢得各级领导、专家及参建各方的高度肯定与一致赞誉,为电站后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多重战略意义叠加,铸就四川电力里程碑

作为雅砻江干流上的“能源巨作”,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自开工以来便承载多重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更是全国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中首个开工的混蓄项目,也是四川省首个大型抽水蓄能项目,在四川电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项目规划来看,电站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上游已建成的四川省内最大水库——两河口水电站水库为上库,下游衔接梯级水电站牙根一级水电站水库为下库,形成高效的“上下库联动”格局。场址海拔达3000米,拟安装4台30万千瓦可逆式机组,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采用创新的“2洞4机”引水型式布置;叠加已投运的两河口水电站300万千瓦常规机组,整体总装机容量将达420万千瓦,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混蓄“充电宝”,为西南地区能源保供与电网调峰提供核心支撑。

党建引领强根基,党员冲锋破节点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党建引领”始终是攻坚克难的核心动力。联合体党支部紧扣“聚焦项目中心,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工作主线,深化“党建+工程”融合模式,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延伸至施工一线的“毛细血管”,让党员成为推动工程建设的“先锋旗帜”,全方位实现项目组织提质、队伍提纯、工作提效、品质提高。

针对岩壁吊车梁浇筑等关键施工节点,联合体党支部主动联合业主、监理单位,创新设立联合“党员责任区”。党员干部带头扎根施工一线,在安全管理、质量管控、进度推进三大核心环节发挥示范作用:施工前牵头梳理技术难点,制定应急预案;施工中全程盯守关键工序,及时解决现场问题;施工后参与质量验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最终保障这一关键节点如期高质量完成。

攻克复杂地质难题,创新开挖工艺保精度

岩壁吊车梁的施工,首先面临着复杂地质条件的“拦路虎”。该部位存在5组与厂房轴线近平行的裂隙,密集发育段岩体稳定性较差;陡缓裂隙组合后,局部岩壁梁区域易形成不稳定块体,对洞壁安全及岩梁开挖成型极为不利。同时,岩壁吊车梁施工还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精度要求高,严禁欠挖,残孔拐点需在同一直线上等严要求;二是工序交叉多,与厂房开挖、混凝土衬砌等工序交错进行,施工干扰大;三是技术难度大,需在保证开挖精度的同时,避免损伤围岩结构。

为攻克这些难题,项目团队创新优化开挖工艺,形成一套精准高效的施工方案:一是精准控向,动态调参。精确搭设刚性预裂样架,通过设置导向钢管及钻杆夹片,固定钻孔轨迹,从源头控制造孔质量;针对不同岩性动态调整爆破参数,实施“一炮一设计、一总结、一提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每一次爆破都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多策并举,严控质量。对岩壁梁预留保护层提前开展地质编录,超前预测岩台地质属性,在岩层破碎处及时采用玻璃纤维锚杆、固结灌浆等预支护措施,并动态调整锚杆角度、间距等参数,实现破碎岩体超前主动加固。三是双面控制爆破。岩台垂直光爆孔与斜向光爆孔采用相同延时雷管起爆,确保拐角部位爆破成型效果;爆破段间设置20cm间距的阻断孔,同步布设爆破振动监测点,动态调整药量,最大程度减小围岩松动。四是精准造孔管理。样架经精准放样后刚性搭设,无测量校核资料严禁施钻;导向钢管两端设置钻杆夹片控制造孔方向,钻杆缠绕胶带标识控制造孔深度;每个炮孔独立编号,实行“定人、定点、定机”造孔,按编号记录岩层情况,实施差异化装药。五是优化爆破材料。采用PVC聚能爆破管,提升爆破成型效果、降低围岩损伤;装药位置用红油漆明确标记,药卷采用“保鲜膜+胶带”双重防护,确保爆破安全性与稳定性。

攻克“力量骨架”难题,定下“镜面混凝土”目标

据了解,此次浇筑的主副厂房及安装间岩壁吊车梁,位于EL2536.48~EL2533.79m高程范围内,单侧长度170.65米,上下游两侧总长度达341.3米,采用跳仓浇筑方式施工。

作为水电站厂房的“力量骨架”,岩壁吊车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桥机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施工难度远超常规混凝土工程——不仅要求表面达到“镜面”级平整光洁,更需保证内部结构高密度、高均匀性、高强度且无裂缝,是对设计、施工、管理全链条能力的综合考验。面对这一挑战,联合体团队自我加压,确立了打造“镜面混凝土”创样板工程的目标,并将“精细化施工”与“标准化管理”深度融合,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每一道工序。

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筑牢“镜面”品质根基

为实现“镜面混凝土”目标,项目团队从技术准备、方案执行、过程监管到后期养护,构建全流程精细化管控体系,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精准落地。

试验先行,样板引路。在技术准备阶段,团队坚持“首件认可,样板引路,试验先行”原则。通过多次1:1原型试验,反复优化模板选型、脱模剂配比、加固体系设计、混凝土配方及振捣参数,最终确定最优施工方案;同时推行“首件验收”机制,先打造出质量优良、工艺规范的样板仓,将其施工流程、操作标准、质量控制要点固化后,在后续施工中全面复制推广,实现“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工程质量。

精准预控,细节把关。在方案执行环节,技术及质量管控部门牵头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与标准化工艺质量展板,对模板拼装加固、混凝土配比、浇筑振捣、养护温控等关键环节设定定量化控制指标,建立“事前预控、事中严控、事后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模板体系选用18mm厚耐磨损、高精度维萨模板,安装过程实行“三级校核”制度,通过全站仪精密测量,确保模板定位“零偏差”、接缝“零错台”,从源头保障混凝土表面平整度;试验室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数十次试配优化,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与抗裂性能,为“内实外美”奠定基础。

网格化旁站,实时纠偏。浇筑过程中,团队创新采用“分层、分段”下料方式,配合“定人、定机、定区、定责”的目视化振捣管理模式,明确每名操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与技术要求,有效杜绝过振或漏振现象,确保混凝土充分密实。同时建立网格化全程旁站管理制度,每仓浇筑现场均配备专职质量员、试验员与测量员,实时跟踪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浇筑温度、振捣时间、模板变形等关键参数,每2小时对施工段进行一次实测实量,数据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一旦发现偏差立即启动整改,实现质量问题“即时预警、闭环处理”。

智能温控,杜绝裂缝。在后期养护阶段,为避免混凝土因温差产生裂缝,联合体引进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在浇筑前提前埋设温度计,对混凝土内外温度、环境湿度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节冷却通水流量与温度,精准控制温差在规范范围内,最终实现混凝土结构“无缺无裂”,表里质量高度一致。

标杆成果启新程,助力清洁能源发展

此次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岩壁吊车梁混凝土浇筑的圆满完成,不仅标志着项目建设迈入新阶段,更展现了中国水电建设在高海拔、大跨度、高精度混凝土施工领域的技术实力与管理水平。下一步,联合体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后续施工关键节点,持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力将两河口混蓄电站打造为全球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的标杆工程,为推动我国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岩壁吊车梁混凝土

岩壁吊车梁混凝土“镜面”效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