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纵横交错的高速路网之下,有这样一群“隐形守护者”,他们不常出现在司乘的视线里,却时刻保障着高速公路“神经系统”的畅通无阻。他们就是高速公路维护员,00后青年刘虓就是其中一员,他用青春丈量路段,在平凡的岗位上刻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印记。 初出茅庐的技术“小白” 2022年,初出校园的刘虓加入了凯环北高速,学智能电网技术专业出身的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但在凯环北高速开始从事机电运维业务后,他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小白”,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能用上的很少,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的就更是屈指可数。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一头扎进了业务学习。日常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追着同事请教,刨根问底了解情况,直到弄懂弄清。 为锤炼自己的实践技能,刘虓多次报名参加机电岗位技能比武竞赛活动。靠着刨根问底和反复琢磨炼的“笨办法”,刘虓在短短数年间熟练掌握了隧道内几乎所有设备的性能、原理和检修技巧,啃下了许多“硬骨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人员。 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2023年4月25日,凯环北高速全线隧道视频监控突然掉线。接到指令,刘虓和团队火速出击开展排查。“断点找到啦!”“快,上家伙!”——这是机电班抢修现场最常听见的对话。而他们口中的“精细活儿”——熔光缆,更是对技术与耐心的极致考验。 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拉出光缆,剥离护套,小心翼翼地用酒精棉擦拭纤细的光纤。启动熔纤机,屏息凝神,精准操作。寂静夜下,气温愈加寒冷,雾水模糊了视线,腰背酸痛难忍,但他们浑然不觉。经历6小时的通宵抢修,一根根纤细如发丝的光纤被完美熔接!损耗正常、通信恢复、图像上线、数据上传!那一刻,责任与奉献,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凝结在汗水与成果中沉甸甸的分量。 入职后第二年,刘虓接到了改造凯环北运管中心食堂配电柜的任务,这是他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完整的机电项目。当时,所有食堂的配电柜内空气开关没有漏电保护器,用电隐患极大,刘虓排查后发现带漏保的空开体积比较大,占空间,部分配电柜完全装不下,由于食堂建设期的线路多暗敷于墙体内,电缆难以通过正常抽拉进行更换。因此,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面对厨房和餐厅所有配电柜进行了改造,同时给厨房插座加装保护罩。 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说干就干,利用工作之余和休息时间做好线路勘察、负载计算、施工安装等工作……如蚂蚁搬家般历时一周完成了食堂配电柜更新改造工程。改造后的食堂用电安全规范,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攻坚克难的团队核心 黔东南的山水,以灵秀闻名,却也裹挟着挥之不去的潮气。在这片水汽氤氲的土地上,高速公路隧道如同沉默的巨龙穿行其间。然而,这份独特的“湿润”,却成了隧道机电消防系统难以言说的隐痛。受高湿度的气候环境影响,隧道机电运行中消防设施故障最为频发,全方位的保养维护也难以常态化开展,设备更换和维修次数增多,导致隧道机电消防系统的运行效率下降。于是,刘虓萌生了一个新想法:为何不揪出这故障频发的“病根”?想法有了就开始行动,没有可循的案例,那就从零开始。他带领团队深挖症结、调查分析,不断实验论证最佳方案,加班加点攻克技术难关,经过努力,一套针对高湿环境“量身定制”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他们手中诞生。它不仅显著降低了故障率,让消防系统重新焕发活力,更在行业权威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获云南省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奖项。 隧道消防系统的“防水处方”墨迹未干,刘虓就将目光聚焦于另一条维系效率的机电设施——ETC门架供电设备。2.16%的故障率如同高速脉搏上细微却顽固的杂音,每一次跳动失常,都意味着通行效率的迟滞与司乘体验的折损。 为确保工作完成,他带着任务与问题“死磕”,接下来的半年,刘虓和他的伙伴们用耐心丈量时间,用数据校准方向,用实践打磨方案。终于,ETC门架供电设备故障率由原来的2.16%降低为0.87%。该项目获得了云南省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二等奖。 从初出茅庐的“小白”到带领团队创新的副班长,他的足迹丈量着路网的长度,他的汗水熔铸着安全的基石,他的智慧点亮了效率的灯盏。刘虓的故事,是千万交通青年奋斗的缩影——他们不追逐聚光灯,却成为了“发光者”。那些高速公路上无声运行的设备,仿佛在低语,诉说着一群年轻人如何用执着的微光,点亮守护万家灯火的星河。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