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曲靖、楚雄共享储能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热浪裹挟着尘土往人脸上扑。安全帽下汗水流淌,图纸上圈圈点点都标记着年轻人的成长印记。这是项目施工现场最朴实的纽带——“师带徒”。老师傅深厚经验与年轻人的蓬勃冲劲在此交汇,生手在老手的带领下逐渐成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共同书写着一线建设者的成长故事。 泥地里学本事,现场才是真课堂 初到楚雄项目工地,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钢筋骨架,徐建龙顿感课本里背得滚瓜烂熟的混凝土力学公式一下子显得苍白无力。“别慌,先看钢筋绑扎的间距。”师父赵炳河的声音从安全帽下传来,沉稳而带着泥土和阳光的气息。那天,师父蹲在基坑边,手指点着钢筋接头,从受力点讲到施工规范,直到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后来,当徐建龙能独立负责基建验收时,才真正体会到“干活儿出真知”这句话的分量。 这样的场景,在建设工地上每天都在上演。张金葆入职之初,面对复杂的项目流程就如同陷入了迷宫似的。师父没有跟他讲大道理,就说:“别急,先跟着我开三次班前会,看看里头的门道。”那些在工地上边走边聊的时光,那些被揣在兜里随时展开标注的图纸,让他豁然开朗:师父不是填鸭式地硬灌知识,而是将自己的经验铺成台阶,让徒弟一步步踩结实了往上走。从金龙山风电项目检查设备,到楚雄项目调试储能系统,再到整理项目资料,张金葆在师父的带领下,真切感受到了“书本和现场的距离”。电脑里有完美的储能原理,到了现场还得考虑潮气对电池的影响;图纸上清晰的电缆走向,施工时还得避开坚硬的岩层和隐蔽的地下管线。正是这些带着“土腥味”的实战,让书本知识长出了筋骨,让年轻的肩膀渐渐扛得起重担。 师徒同心,守住安全生命线 “心中没数,遇事必乱。”黎程之鹏在金龙山项目收尾时,把这话刻在了心里。当时堆积如山的图纸、文件等着移交,幸亏师父早教会他理顺电子归档流程的法子,否则他真要在纸堆里抓瞎。这个教训成了他的“安全信条”。 在楚雄项目的雨季,收到短时暴雨预警时,他不再光凭经验被动应付,而是拉着师父和工程部的人,画了边坡巡查路线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清晰标注着“每2小时查一次”的风险点,连应急撤离时“谁举警示牌、谁断电源”都安排得清清楚楚。安全这道关卡,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守得住的。 楚雄项目入口处,黎程之鹏曾遇到这样一个难题:一个班组偷偷带了未接受安全教育的工人进场。“规矩不能松”,师父的话在耳边响起。他虽心里有点打鼓,还是硬着头皮把人拦下,并及时联系工程部通报处理。他深知,安全管理就像做一桌饭菜,安环部掌勺,工程部递菜,班组长端盘,各司其职才能确保“平安无事”。 看见工人高处作业没系安全带,黎程之鹏和师父不是简单地纠正批评,而是蹲在现场就演示起来:“你看,安全带卡扣得卡在这个位置,才不容易滑脱,也不影响你作业。这样”他们把“现场演示”融入了安全交底环节,还用手机拍下规范操作视频,在抽查时作为范例讲解。从“出事才救”到“事前预防”的转变,就藏在每一次跨部门的紧密协作里,藏在不断追问“为啥会出错”的过程中。 日积月累,成长在点点滴滴中 “年轻有更多的机遇,也有很大的压力。”张国波把师父的话写在了笔记本扉页上。在建筑工程公司的优秀师徒分享会上,听到别人说“每周做进度表”,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成长计划是稀里糊涂的。回去后,在师父指点下,他画了张清晰的“成长路线图”:三个月吃透储能运维流程,半年能独立做项目汇报,年底争取参加行业会议……每个目标旁都贴着便利贴,写着“该问谁、查啥资料”。这张图的核心,就俩字:“主动”。徐建龙记得,师父赵炳河的抽屉里总放着几本卷了边的行业杂志,看完会圈出重点推给他:“这个液流电池技术,你得盯着点。”受师父影响,他养成了每周浏览行业论坛的习惯,有时候还把新学的储能知识、见闻讲给师父听,正是这些小的“互动”有时也能给师父的老经验带来新启发,这种“互相学”碰撞出的火花,是真正的共同进步。 反思错误,是把经验转化为自己本事的关键。张国波笔记本的后半本,记满了“错题”:某次查设备忘了看天气……某次跟师父汇报工作漏项……每条后面都有师父的批注:“下次试着从业主角度想想……”徐建龙每次项目碰头会结束,都习惯和师父坐在工地集装箱里复盘:“今天处理那个电缆接头,其实还能更规范些。”这些带着温度的思考和交流,让成长的路越走越清晰。 精神传承,传下去的不止是经验 张金葆总说,师父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一个暴雨天的小事。那天检查施工情况。师父明明可以在平台上面指挥,却执意陪他在雨中仔细核对尺寸。“你看着我做一遍,下次再遇上就不怕了。”那份对工作的极致较真和对后辈的用心,比任何操作规程都更有力量。 这种精气神在工地上随处可见。赵炳河给徐建龙讲设备原理时,总不忘叮嘱:“别忘了测接地电阻,安全比进度要紧。”黎程之鹏的师父处理完违规用电,特意带他去看整改后的现场:“咱们守的不是规矩,是兄弟们的命。”这些话像细雨般,无声地浸润着新一代新能源人的底色——认真、靠谱、心中有责。如今,徐建龙开始给新来的实习生讲钢筋绑扎的要点,黎程之鹏会在班前会上说防汛的经验,张国波把自己的“成长路线图”复印给了更年轻的同事。他们终于懂了,师带徒从来不是简单的给予:师父用经验点亮前路,徒弟的成长则映照着师父的价值。 在公司项目建设工地上,这种“传帮带”的接力持续悄然上演。每一次项目节点的完成都凝结着奋斗的故事,每一次师徒的对话都在续写行业的篇章。这场关于成长与传承的接力,永不停歇。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