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采文:在钢铁脉搏上刻写精度

发布日期:2025-11-12 信息来源:机电安装公司 作者:李文秀 字号:[ ]

从山西引黄工程的极寒挑战,到长龙山抽蓄电站的极限精度,再到缙云项目的智造产线,这位中国水电十四局的技术“攻坚手”——李采文,总在工程最关键的咽喉部位发力,在钢铁脉搏上刻写精度。

用他的话说,创新从来不是啥高大上的东西,就是“对着具体问题,一点点想、一点点改”的实在法子。

从看见“痛点”到创造“支点”

“嘿嘿,其实没啥特别的窍门!”聊起怎么想到那些创新,李采文笑着摆手,“天天泡在施工一线,哪能没遇到过各种头疼事……关键就是你得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不能视而不见,得保持点敏感度。”

他的创新,不是说得多玄乎,而是从泥土和焊花中生长出来的。在山西中部引黄工程那会儿,看着工人在深不见底的竖井里,冒着危险反复搭拆脚手架,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没法视而不见”。“这事儿不能就这么凑合”,他琢磨着。后来还真让他搞出了一套能爬升、能反复用的集成作业平台,就像给竖井安了部“电梯”,工人们再也不用那么折腾了。

同样,面对全绝缘浇筑母线到货滞后,倒运效率低下的头疼事儿,他那份“敏感度”又发挥了作用。一款结构轻便、使用灵活的母线运输专用工具应运而生,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在他这里,创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对着具体问题,一点点想、一点点改,慢慢攒出来的,都是实践里磨出来的实在办法”。这位“问题猎手”的朴素哲学,为无数施工痛点找到了巧妙的“支点”。

与“硬骨头”死磕的岁月

如果说小改小革是灵光一闪,那么真正的攻坚,可真是要脱层皮。在山西引黄工程“卜”型六级异径岔管的制造任务中,李采文就碰上了这么一块“硬骨头”。

“当年刚拿到那‘卜’形岔管的图纸,我盯着看了半天,心里直打鼓,压力一下子就顶到嗓子眼了。”六个岔口大小不一,形态复杂,传统的CAD放样工作量大、精度低、容易出错,而身边又无人会CAD展开排料。“没人能搭把手,这硬骨头没法推,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

那真是一个人的战斗。白天忙完日常工作,晚上就扎进图纸堆里。“我先抱着CAD一点点画单节图,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抠,画错了就删了重画,光单节图就改了四五遍。”为了将图纸验证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他愣是自学了三维软件。“晚上办公室没人了,我就对着教程一点点琢磨操作,熬了两三周的通宵才摸透三维软件的门道。”

最磨人的是数据比对。“我把CAD和三维图的每一个数据逐点核对,有时候差0.5毫米都得推倒重来,那段时间每天熬到后半夜,眼睛一直盯着屏幕,看东西都有点发花、重影。”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死磕”,才为后续的精准下料和节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技术图纸的难题刚解,天气又来捣乱。零下20度的极寒,对厚板高强钢焊接简直是灾难。他再次迎难而上,组织团队搭建了专用的防护温控车间,将施焊环境温度精准稳定在12℃~15℃。最终,六套岔管全部一次性通过水压试验。“试验合格那一刻,既欣喜又释然”他回忆道,“那些熬的夜、受的累,总算是有了交代。”

这0.2毫米的胜利,是坚持和智慧的双重凯歌。

攀登行业的“珠穆朗玛峰”

如果说山西引黄是磨砺,那么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则是李采文必须攀登的“珠穆朗玛峰”。这里拥有三项“世界第一”,机组安装技术难度接近行业极限,精度要求以“道”“丝”计。

“一提起长龙山,真是段刻在骨子里的难忘回忆!”李采文感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压力像块石头压在心头,整个团队谁都不敢有半分松懈。”作为技术负责人,他组织团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

就拿导水机构安装来说,他们想了个新招,第一次以底环泄流环内壁为基准来测量。这一巧思,使得转轮、活动导叶可直接吊装就位,将顶盖吊入机坑的次数从传统的“两吊一拆”简化为“一次吊装”。仅此一项,就在确保毫米级精度的同时,累计节约成本约56万元。

“那会儿正是首台机组安装的高峰期,简直是难题扎堆。我们几乎天天扎在现场连轴转,各种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熬到后半夜,就为了守着检查数据。”他回忆道,机组调试阶段,熬夜通宵是家常便饭,“有时候随便一靠、一坐都能马上睡着。”

正是在这种极限压力下,他和团队攻克了从座环蜗壳安装到机组轴线定位等一系列关键工艺的技术难题。当被誉为“极品机组”的设备一次性试运行成功时,所有疲惫都化成狂喜。

那一年,在他的主导下,项目团队一口气申报了16项国家专利、9项施工工法。“那段高压攻坚的日子,虽然很难很艰辛,但这份收获,让所有付出都变得特别值!”

从革新工作到未来“智造”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李采文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在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他走入了一场更深刻的革命——打造一条节能、高效、低碳、环保的压力钢管智能化流水生产线。

“这确实是我心里未来水电施工的关键方向!”他笃定地说。在这里,他践行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清晰理念,并牵头引入了一系列新型智能化设备。

他率先用上的跷板式多头同步自动焊接系统,能遥控操作实现多机头同步施焊,把焊工日焊接熔敷量从25.85千克惊人地提升至269.46千克,效率提高了10.4倍。这不光是快了,更是对焊工健康的贴心关怀。在加劲环制造中,引入实施的切条卷制成型工艺,将主材损耗率从12.72%大幅降至2.3%,光这一项就节约钢材328吨,减少了碳排放约650吨。

“这路可是真没少费劲,新设备、新工艺需要反复调试,设备和人员磨合熬了不知道多少通宵。”不过付出总有回报:整个缙云项目累计节约钢材1139吨、节约成本916万余元,减少碳排放超2200吨。

从2011年怀揣梦想步入工地的青年,到如今手握26项专利、29项施工工法的行业标杆,李采文走过的,是一条从“发现问题-攻坚-创新-引领”的清晰道路。

十三载春秋,扎根一线,这位新时代的工程师,攀登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珠穆朗玛峰,更是在追求一种精益求精、敢于担当、向新而行的匠心境界。前路漫漫,他的下一座巅峰,永远在下一个等待攻克的技术难关之上。

与团队成员讨论施工方案具体内容







【打印】 【关闭】